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众多诸侯的支持下,发动了对商朝的战争,成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这场历史事件可以说像是一出大戏,演绎了市长和八百乡长共同推翻省长的故事。 商朝灭亡了,但各地依然有一些怀念商朝的方国和部族,他们对新兴的周朝并不完全服气,心里总想着推翻周朝,恢复商朝的统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原因在于,周朝的建立并不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在商朝内部发生动荡,纣王主力远征东夷之际,周武王才乘机攻占朝歌,最终消灭了商朝。由此可以看出,周朝的基础其实并不牢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纣王之子武庚禄父联合三监和夷人起义。周公姬旦用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这场叛乱,平定之后,还把商朝的贵族微子启封为宋国国君。周武王当时接待微子启并给予其封地,实际上是为了安抚商朝遗民,稳固新生的周王朝。 可以看出,周朝的裂土分茅政策,实际上是周朝实力不足的表现。周朝不愿意恢复夏朝和商朝时期的部落联盟治理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并不适应更大的国家治理需要。聪明的周人明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永不衰退的部落,想要让周朝长治久安,就必须找到一条不同于夏朝和商朝的新道路。 那么,周朝又是如何应对当时的困境的呢? 周朝当时缺乏足够的实力,但分封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姬姓宗亲和功臣们的利益与周天子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自然不太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叛周天子。而且,那个时代土地辽阔,人口相对稀少,很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仍然可以分封出去。而且,各地部族领土错综复杂,周朝新封的诸侯们也可以用来对抗这些异族势力。 周天子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实行分封制。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抵抗商朝遗留下来的势力,也能迅速扩大周朝的版图和巩固统治。而且,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权力分给了周边的诸侯,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政权结构。 当时,封地的大小有所不同:公爵的封地为百里,伯爵为七十里,子爵和男爵为五十里,而少于五十里的则被称为附庸。这样一来,除了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千里之地,整个西周时期几乎都处在诸侯国的统治之下。 有人可能会问:周天子岂不是怕各个诸侯国反叛吗?其实,周天子早就有了防范措施。为了控制诸侯,周朝制定了一整套的周礼,通过复杂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诸侯的行为。与此同时,周天子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西六师和成周八师两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而对于诸侯而言,他们的军事力量也各有不同:大国有三军,中等国家有两军,小国则只有一军,且每个军的人数大约为12500人。从这一点来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难以单独与周天子抗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变化,分封制也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周武王的周朝虽然看似稳固,但实际上,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0年,周天子始终掌握着实权。直到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减弱,到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傀儡。 这并不意外。随着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强大。在利益的驱使下,诸侯们开始互相吞并,形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沙子的局面。经过春秋时期几百年的兼并,天下最终只剩下了秦国、晋国、楚国、齐国和燕国等几个强国,以及一些几乎灭绝的小国。 随着历史的推移,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及商鞅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到了战国末期,周天子几乎完全被边缘化了。那个依赖分封制来维持的周天子,最终因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被彻底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