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即决战,一场战役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其实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发生过很多战斗,实际上,周武王和商纣王之间的大战仅有一场,那就是牧野之战。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商纣王仅仅在这一场战斗中失败,便选择自尽。这场战役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竟然让一个王朝的君主在失败后选择自杀?直到千年后的殷墟考古,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那么,这场战斗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召开了盛大的誓师大会,随后他带领着五万大军向商朝的都城朝歌进发,这也标志着牧野之战的正式开始。商纣王听到周军集结的消息后,急忙召集大军准备迎战。商军的兵力达到了十七万,而周军只有五万。从人数上看,商军明显占据优势,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周军大获全胜,商军彻底溃败。战斗只持续了一天,商军就完全崩溃,纣王意识到大势已去,便匆忙返回朝歌,独自登上鹿台,最终自焚而死。商朝也因此灭亡。
然而,在很多影视剧中,为了凸显周军的勇猛,往往会虚构出更多的战斗情节。实际上,商朝与周军之间,历史上确实只有牧野之战这一场真正的大战,商朝的灭亡也就从这一战开始。所以,“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这句话,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验证。
那么,为什么仅仅一场战斗就让商朝灭亡了呢?纣王为什么不继续反抗,而是在败北后选择自焚呢?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是周军的勇猛,以及商军大部分士兵是奴隶和战俘,导致商军在牧野之战中一触即溃。历史记载也确实如此,周军一开始就派遣几百名精兵前去挑战商军,结果商军就此崩溃,阵形瞬间乱了。周武王趁机带领主力部队直接冲入商军阵中。而商军中大多数人都是奴隶或战俘,他们一看到形势不利,便纷纷选择逃跑。
当时,商军唯一有作战能力的只有少数忠诚于纣王的禁卫军,但面对已经崩溃的军队,这些禁卫军即使有心想要拼死抵抗,也无力回天,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周军突破了最后的防线。
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呢?即便前线战事已经失败,纣王完全没有必要选择自焚啊,他完全可以逃回朝歌,并死守城池,毕竟周军就算再怎么气势汹汹,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朝歌城。而且,朝歌内依旧有大量的守军,只要纣王下令激励他们抵抗,定能凭借坚守争取时间。只要稍微坚持一段时间,等到东南的主力部队回到朝歌,也许还有机会翻盘。为什么纣王没有这样做呢?
其实,纣王之所以在牧野之战后选择自焚,恰恰是因为朝歌的防御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坚固。通过殷墟遗址的考古研究,考古学家发现,朝歌的城墙大多是用夯土筑成的,虽然与后代的古城墙相比防御力较差,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是最好的城墙了。照理说,如果商军选择依靠城墙来进行消耗战,商朝未必会这么轻易灭亡。但问题是,朝歌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修建防御用的城墙。考古学家发现,朝歌的城墙遗址并非是防御性城墙,而只是宫城的遗址,对外防御几乎没有作用。
那么,朝歌的空地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显然不可能完全是居民区和皇宫,事实上,除了这些地方,朝歌的其他土地几乎都被用来修建坟墓。比如,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妇好墓,并且还有大量的墓葬。商朝的葬制普遍采用人牲和人殉,其中有很多祭祀坑,主要包括人坑、动物坑和器物坑等。
这也就意味着,商军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来抵挡周军的进攻。既然如此,纣王觉得朝歌已经无法守住,选择了自焚。因此,牧野之战的失败,实际上也意味着朝歌的灭亡。
对于周武王来说,牧野之战也是一场豪赌。他带领五万周军,几乎投入了所有的力量。如果不能一举击败商军,他的军队也很可能会被摧毁。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个疑问没有解答:为什么纣王在失败后不选择放弃朝歌,而是直接自焚呢?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国君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气节。纣王虽然昏庸,但他依然保有一些气节。如果他选择放弃朝歌逃往东南与主力部队会合,那势必会被视为弃城而逃。这种行为不仅羞耻,也很可能让他失去所有臣民的支持。更何况,商朝的贵族阶层已经对纣王心生不满,纣王在政治上排挤了许多贵族,因此即使他去找主力部队,也未必会得到他们的接纳。
商朝的贵族多由世袭家族组成,而纣王则通过提升非贵族人才来削弱贵族的权力,许多贵族因此对他心生怨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纣王逃往东南,找到主力部队,他们未必会欢迎他,反而很可能遭到问责和排斥。
周武王之所以敢起兵反抗纣王,部分原因正是因为他知道商朝的贵族阶层早已不会支持纣王,因此他敢赌一把,认为纣王不可能寻求贵族的帮助,也不太可能去找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