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时势造就英雄。1991年,苏联解体,对原苏联各个加盟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挫折。解体后的几年里,很多加盟国的经济都遭遇了严重下滑,比如塔吉克的GDP曾一度下降超过20%,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也遭遇了“休克疗法”的巨大冲击。不过,在这些国家中,也有一些采取稳健政策的国家,从而保障了政权的稳定,避免了像“颜色革命”这样的动荡。土库曼斯坦便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例子。
在苏联解体时,土库曼的领导人是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即尼亚兹)。尼亚佐夫出生在1940年,那时苏联正面临战争和灾难的威胁。他的父亲在卫国战争中牺牲,而母亲在大地震中去世,使得年幼的尼亚佐夫早早失去了双亲,成为了孤儿。然而,尽管身世悲惨,尼亚佐夫依然勤奋好学,27岁时从高等学府毕业,随后步入政坛,逐步取得了显赫的地位。1985年,他当选为土库曼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正式成为土库曼的领袖。
在苏联解体的那段关键时刻,尼亚佐夫成为了土库曼的首任总统。面对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尼亚佐夫采取了强硬的铁血手段,通过他在政治上的威望来稳固国家政权。1992年,尼亚佐夫发布了名为《十年稳定》的建国纲领,提出“土库曼不会盲目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建立一个经济完全独立,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并符合土库曼特点的政权”。那时,尼亚佐夫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并牢牢控制着军队,因此他的治国政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力。
尼亚佐夫认为,政治不稳定就无法谈及经济发展,因此他大力推动了国内的体制建设。在具体的措施上,他避免了某些国家采取的剧烈改革,转而采取稳妥的方式,逐步对原有的政治权力结构进行改革。同时,尼亚佐夫尊重土库曼各族的宗教文化传统,但坚持政教分离,不允许宗教干涉政治。对于来自沙特等国的极端主义势力,尼亚佐夫也采取了严厉的打压措施。这些政策为土库曼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方面,尼亚佐夫强调“中立”和“和平”原则,他并不寻求加入北约或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也没有跟随土耳其主导的“突厥语国家联盟”等组织。尼亚佐夫的外交政策使得土库曼在1995年12月12日成为联合国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当然,出于历史和战略考量,尼亚佐夫仍然与俄罗斯、中国、伊朗等国保持友好关系。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土库曼的地缘安全。
尼亚佐夫深知,要想保持政权稳固,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于是他也在思想领域进行改革。土库曼地区深受波斯文化影响,尼亚佐夫便模仿伊朗史诗《列王纪》,撰写了一部名为《鲁赫纳玛》的书。书中夸大了“土库曼人拥有5000年的历史”,以此来提升土库曼人对民族和历史的自豪感。而且,尼亚佐夫将《鲁赫纳玛》列为土库曼的必读书籍,要求全国的学生、教师和公务员都要背诵其中的内容。
此外,尼亚佐夫还借鉴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一些做法,推行了专断政治。随着他地位的逐渐稳固,尼亚佐夫采取措施,使自己成为终身总统。在他的任期内,土库曼的各地都修建了他的雕像,同时他也自封为“土库曼巴什”(即“土库曼人的领袖”),以此来巩固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虽然这些做法带有明显的个人崇拜色彩,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但无疑也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尼亚佐夫的种种改革措施,加上土库曼本身丰富的油气资源,最终使得土库曼重新实现了稳定与繁荣。从1996年起,土库曼的经济开始摆脱颓势,连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到2000年,土库曼基本偿还完外债,并开始有了盈余,成为独联体中少数几个债权国之一。经过尼亚佐夫21年的执政,到他2006年去世时,土库曼的人均GDP已达世界中上水平,甚至被许多人称为“中亚的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