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国内媒体在宣传抗日战争时,常常用夸张的语言来突出中国的作用。例如,称中国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并说中国是抗击日军的主力军。这种做法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凸显抗日战争的重要性,但也有一些人借此机会,过度渲染正面战场的作用,甚至恶意贬低敌后战场的贡献。然而,这种过分夸大的观点显然忽视了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于国家积贫积弱,中国的战斗力有限,这也导致了许多教训,国家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战时期,美国无疑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根据统计,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击毙了120万日军,而在东南亚战场,英美及中国等盟国的军队则击毙了约18万日军。中国在关内战场击毙了约44万日军,而苏联和抗联军队在东北战场击毙了9万日军。从这些数字来看,美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作战方式上,都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如果假设除了太平洋战场以外,其他战场没有战事,那么仅凭美国与日本的对抗,虽然日本国力无法与美国匹敌,但日本是否能够坚持更长时间呢?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战场的确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并给敌军造成了不少伤亡。然而,这种战斗并未对太平洋战场的演变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两者属于截然不同的战斗形式。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空大战,而中国战场则更多是低烈度的陆战。日军在战争初期,虽然派出了一部分海军参战,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依靠陆军作战。即使是日军的精锐甲种师团,在欧洲也只能算是普通的治安部队。 日本的战略初期依靠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偷袭,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接着迅速攻占了南洋的美英殖民地。这些战绩大多是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成果,陆军则在后面做了跟进。然而,日本的空军实力较弱,作战飞机主要由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共同使用。正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运气开始下滑,正是从海军的溃败开始的。 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四艘重型航母被全部击沉,之后在瓜岛战役中,日军的精锐航空兵几乎全军覆没。日本在经历了这些重大损失后,由于工业能力和资源的匮乏,再也无法恢复海军的战斗力,而舰载机飞行员这样的技术兵员更是难以补充。随着战争的进展,日本逐渐步入了败局。 如果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陆军调至太平洋战场,他们能起到多大作用呢?无论如何,他们的结局都差不多:要么在前往太平洋的路上被美军的潜艇和飞机击沉,要么被困在某个岛屿上活活饿死。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日军将防守力量部署在硫磺岛、冲绳岛等美军必须攻占的岛屿上,或许能够拖延美军的进攻时间,增加美军的伤亡。实际上,岛屿争夺战的关键并非单纯堆砌兵力,而是后勤补给的能力。日军已经丧失了制海权,无法有效地为这些岛屿补充物资。兵力越多,消耗的物资越快,反而不利于坚守。 只要日本无法控制海洋,无法阻止美军的海上运输和空中战略轰炸,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就不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更不用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注定无法拖延战争几年。 蒋中正和美国在反对苏联共产主义的立场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日本的出现打乱了局势。战争初期,德国还在帮助中国,并且希特勒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喜爱,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苏联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态度。美国在此期间并不在乎谁对谁错,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美国看似中立,但实则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才加入到战争之中。二战的最终格局,尤其是美国的崛起,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全球军事基地和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两大因素,使美国成为了二战后新的世界强国。美国不仅能够与日本单独对抗,还能在欧洲和其他地方与敌人作战,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然而,二战中的正义之战,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欧美大国的内斗,本质上只是狗咬狗。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苏联对波兰的侵略,英国的全球殖民扩张,法国的殖民统治,这些行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太平洋战争,实际上几乎是美国单独与日本对抗的战争。英国和法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依赖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支持。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小岛国,其国力无法与美国抗衡。尽管日本的偷袭让美国海军受到了重大打击,但美国的资源和力量远远超过日本。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最终胜利几乎是必然的。 如果没有中国牵制住大量日军,日本可能会将更多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但由于其后勤补给能力的不足,日军不可能在岛屿上维持长期战斗。美国最终还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摧毁日本的重兵集团。 总的来说,尽管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帮助了盟国的战斗,但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美国最终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打败日本,战争的进程可能只是稍微延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