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宰相公孙弘为官之道,多次违背坏脾气的汉武帝意愿,还能善终
自古红颜多薄命,但历史上也有另一群人,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波折,那就是名臣。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有大作为的皇帝手下做官,而没有足够的求生智慧,那么最终等待他的往往是死亡。像霍光这样的权臣,权力一度倾天,却最终遭到汉宣帝清算;张居正虽然才智过人,但死后仍遭万历鞭尸、挖骨。由此可见,“伴君如伴虎”是有道理的,不仅要有超凡的能力,还要懂得如何在皇帝面前行事,才能平安善终。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一句话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所以,懂得官场上的“做人”艺术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汉武帝时期的一位著名丞相——公孙弘。为何他能够在汉武帝这样一位脾气暴躁的皇帝手下,依旧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呢?让我们一起分析。
把事丢给领导,不要替他决定
公孙弘做官时,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他如何与汉武帝相处。汉武帝为了扩展巴蜀地区的事业,命令公孙弘去视察当地。公孙弘回来了,直言不讳地告诉汉武帝:“我考察过了,这里的修路成本太高,不适合扩展业务。”他毫不掩饰地把各种问题摆在了汉武帝面前,直接挑战了皇帝的计划。
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一心想要完成伟大的事业,看到公孙弘的直接反对,心里当然不舒服,觉得自己被拆台了。这一幕,也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
“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资治通鉴·汉纪十》
公孙弘看到汉武帝的不悦后,决定辞官归田,回家静心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在第二次出任官职时,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汉武帝沟通。当他再次向皇帝报告时,不再一味反对,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政策的看法。每次开会时,他会首先阐述这个问题的优缺点,再将决定权交给皇帝:“我把这个问题的所有利弊都说清楚了,至于做与不做,就由你来决定。”
公孙弘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汉武帝是领导,而他只是一个下属。若自己一开始就提出强烈反对意见,汉武帝心里自然不愉快。而通过列出所有的利弊,并把决定权交给汉武帝,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巧妙地推卸了责任:最终的决定是皇帝做的,若有问题,也由皇帝承担。
学会把握向领导进言的技巧
作为重臣,与皇帝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若皇帝出现错误,作为大臣必须提出建议,但如何进言则显得尤为重要。
公孙弘和汲黯经常一起向汉武帝进言,汲黯每次都先发言,而公孙弘则在后补充说明。汉武帝听得很认真,常常吸纳他们的意见。
为什么公孙弘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明白,汲黯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比自己要高。通过让汲黯先发言,再由自己补充,汉武帝会认为这是汲黯提出来的意见,有更高的可信度,而自己只是作进一步的补充。这样做,使得汉武帝更容易采纳他们的意见。
但如果皇帝执意不听、独断专行时,公孙弘就会选择站在汉武帝一边,哪怕自己曾有不同的意见。他曾说:“知我者,谓我忠;不知我者,谓我不忠。”他宁愿得罪群臣,也要站在皇帝一边。通过这种做法,公孙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使得汉武帝对他更加信任。
做事懂进退,适当妥协
“能屈能伸”是一个大丈夫的品德,更是官场生存的智慧。公孙弘深谙此道,他懂得在关键时刻妥协。
当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时,汉武帝策划了三大工程:开发西南夷、设置苍海郡和修筑朔方郡。公孙弘几次进谏,认为这些边远地区的开发是无效的,中原地区不应继续养这些贫瘠的地方。而汉武帝却不同意,甚至一度对公孙弘提出了十个问题,公孙弘没有一一作答,而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回应:“陛下英明神武,您的战略我坚决支持,但国家财力有限,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修筑朔方郡。”
这番话既肯定了汉武帝的决策,又提出了客观现实的问题。最终,汉武帝听取了公孙弘的建议,决定停止建设苍海郡。这不仅是因为公孙弘的劝谏成功,而是他通过巧妙的说辞既支持了皇帝的决定,又为皇帝的决策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公孙弘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在与领导沟通时如何巧妙表达意见,既不伤害领导的自尊,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他直接反对汉武帝的决策,可能会引发皇帝的反感;而如果一味迎合,他又担心国家财力耗尽,民生艰难。因此,公孙弘通过“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取得了汉武帝的信任,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最终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