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和欧洲的许多国家,美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肤白”,甚至有“一白遮百丑”这样的说法。这种观念和价值标准经过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演变,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它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影响我们,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文化观念。而肤色较黑的人,常常与这种传统的审美标准有所冲突,显得格格不入。
在中国,先秦和两汉时期,黑人通常被统称为“僬侥”,意思是矮小的黑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这段历史说明,早在那个时期,就有来自境外的黑人开始归附于中国了。
而黑人在中国活动的高峰期正是在唐朝,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比较包容和开放。唐朝时期,黑人被统称为“昆仑奴”。《旧唐书·南蛮传》里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主要来自南洋的岛屿和非洲地区,因此“昆仑”只是一个泛称,并不指某个特定的种族。
史书中对“昆仑奴”的描述多集中在他们的外貌上,比如“体壮如牛,性情敦厚,踏实耿直”等等。这样的形容显然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相去甚远,而且古代社会使用“奴”字来形容一个群体本身就带有贬低的意思。
总体而言,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的许多人对“漂亮”似乎与非洲女子无缘,但也有例外。比如在非洲东北部,有一个国家叫做“埃塞俄比亚”,它被誉为非洲的“美女之国”,打破了人们对非洲的固有印象。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土面积为110.36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1.05亿。埃塞俄比亚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家。这不仅是非洲公认的事实,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
在各大国际选美比赛中,经常能看到埃塞俄比亚美女的身影。从埃塞俄比亚走出的国际名模有数十位,而且这些美女个个都能歌善舞,风情万种。
与非洲其他国家的女孩相比,埃塞俄比亚的女子皮肤颜色较为偏淡,面容也更加精致。她们的鼻梁挺直,额头广阔,柳眉大眼,并没有传统上认为的厚嘴唇。她们的体型通常更加娇小玲珑。那么,为什么同样出生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女孩的相貌却与其他国家女孩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从这个国家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埃塞俄比亚”另一个名字是“阿比西尼亚”,意思是“混血人”。从16世纪开始,埃塞俄比亚先后遭受了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入侵,因此逐渐出现了“混血”现象。正因为如此,埃塞俄比亚人的皮肤颜色和面部五官特征开始融合西方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