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述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的名将——赵云。赵云有一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口头禅”,那就是在和敌军将领对阵时,他常常自报姓名:“吾乃常山赵子龙!”这句话成为了赵云每次登场时的经典介绍,他骑白马,穿白袍,英姿飒爽地冲向敌阵,吸引了无数诸侯的目光。
赵云后来成为蜀汉阵营中的一员,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他是仅次于关羽和张飞的“五虎上将”之一,深得刘备的器重与信任,比曾经是军阀的马超和年长的黄忠更让刘备欣赏。然而,历史上是否真如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呢?赵云真的是“五虎上将”之一吗?实际上,历史中的赵云并不属于五虎上将,甚至蜀汉的历史上根本没有“五虎上将”,而只有四虎将!今天我们就从赵云的出道开始,来看一看他在真实历史中的地位。 赵云出身常山郡,所谓的常山其实就是常山郡。东汉末年,战乱四起,各地豪杰纷纷起义,赵云正是在常山郡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武艺高强的豪杰。他带领乡里士兵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虽然是当时的一方雄主,但他的实力远不及袁绍。赵云为何会选择投奔公孙瓒呢?即便公孙瓒的势力较弱,赵云也解释道:“现在谁也不知道谁能胜出,我所追求的就是仁政,因此选择投奔您,因为从百姓角度来看,袁绍远不如您。”赵云的话语既是他选择公孙瓒的原因,也为日后他可能另寻新主埋下了伏笔。 在公孙瓒的麾下,赵云与刘备相识。刘备当时的势力较小,也在寻找支持者,最终他也得到了公孙瓒的赏识。赵云和刘备在公孙瓒麾下相遇,并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公孙瓒失败后,赵云随公孙瓒向北撤退,而刘备则去了平原,成为了平原相,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过了一年,赵云因家庭原因回家处理兄长的丧事,十年后与刘备再度相遇。当时,刘备已在袁绍旗下,赵云与他再次合作,刘备对赵云的爱才之心愈发明显,最终将赵云留在了自己身边。 赵云无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备手下仅有的几千兵力,赵云便能够忠诚地为他奔走,几次冒险。一次,曹操向荆州进攻,刘备兵力不足,刘备只得开始逃亡。而在逃亡途中,赵云得知甘夫人和阿斗还未追上,于是他孤身一人突入敌阵,成功救出甘夫人和阿斗,经过激烈的战斗,赵云最终安全将阿斗带回。演义中将这段战斗夸张为“七进七出长坂坡”,赵云也因此被塑造为英雄人物。此后,刘备给赵云封了牙门将军,赵云在随后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攻下桂阳郡后,他被任命为桂阳太守。同时,赵云与诸葛亮也曾共同镇守过荆州,这让东吴的孙权深感威胁。 至于蜀汉的“五虎上将”,这一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准确。真实的历史中,蜀汉的“五虎上将”实际上应该是“四虎上将”,其中并没有赵云。那为何赵云的政治地位较高,却并未列入五虎上将的行列呢?这其中有一些隐情。 首先,赵云是个忠臣,他的直言忠告有时并不合主公刘备的心意。比如,关羽失守荆州后,刘备计划出兵东吴,而赵云多次劝阻刘备不要与东吴开战,认为此举将使蜀汉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刘备并未采纳赵云的建议,反而因赵云的劝告心生厌烦。诸葛亮辅佐刘禅时,赵云也并未得到过重用,年龄的原因也是一大因素。此外,赵云性格直率,无论是在刘备生前还是去世后,他始终是一个敢于说真话、为主分忧的将领。其次,赵云虽是蜀汉名将,但他更像是刘备一家人的护卫和贴身保镖。他多次救过刘备的家人,然而负责都城的赵云,并不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缺少了能立下赫赫战功的机会。 综上所述,赵云是一个忠诚的将军,但遗憾的是,刘备称帝后并未给予他足够的重用。即使是封号,也只是普通的将军,地位并没有其他将领高。赵云未得到充分重用,或许是蜀汉未能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如果当时听从赵云的建议,也许孙刘联军合作抗曹的计划会有更多可能性。然而,历史不可更改,赵云最终没有成为五虎上将,然而他在后人心中的形象却是如此高大。如今,文学和文艺作品中的赵云,依然是那个披白袍、骑白马、手持长枪的英雄人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认知的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