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庙号和谥号普遍较为优越,但也存在滥用的现象。其中,道光帝的庙号被认为是水分最多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清朝皇帝的君权高度集中,实际上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既然如此,庙号和谥号的授予自然是尽可能挑选最好的。尽管如此,清朝在这方面虽有滥用,但也保持了一定的底线。
要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皇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谥号的字数也逐渐增多,变得既长又繁琐。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为例,“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其主谥号其实是最后的“高”字,这个字是整个谥号中的核心部分。努尔哈赤的庙号为太祖,因此人们通常称其为“太祖高皇帝”,这是庙号和主谥号结合的称呼方式。
在分析清朝的皇帝时,可以从乾隆帝作为分界线,来看前期的几位皇帝,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福临、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玄烨、世宗宪皇帝雍正帝胤禛,以及高宗纯皇帝乾隆帝弘历。
需要注意的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是年号的称呼。因为明清时代采用的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皇帝一生中通常只使用一个年号。因此,大家习惯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文中之所以加上年号,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在三祖三宗中,康熙帝的圣祖庙号含有较多水分。根据庙号制度,康熙帝之前已有三代人做了基础性工作,他继位时,清朝已经由割据政权转变为全国性政权。即便他有成就,也并未使得清朝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因此他本不应被称为“祖”。而且,圣祖这个庙号是唐宋两朝所追封给神明的:唐朝的圣祖是老子,宋朝的圣祖是赵玄朗。所以,给康熙帝授予圣祖庙号,实际上有些不合适。
不过,从当时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雍正帝为康熙帝上圣祖庙号,也算是情理之中。康熙帝使得清朝打破百年大关,避免了像元朝那样在百年大关前灭亡。他在形式上实现了满汉一体,也保证了身为八旗最大主人的地位,成功履行了作为汉地天子的职责,做到了平衡汉满两方势力。因此,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看来,康熙帝无疑是个神人,值得拥有圣祖庙号。
其实,康熙帝的庙号可以参考辽圣宗。辽圣宗庙号独具一格,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水分,而康熙帝的圣祖庙号尽管有些过度,但相较于其他庙号而言,仍不失为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康熙帝的主谥号为“仁”,这个谥号与他的政治实践相符,因为他推行宽仁的治理理念。
再来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主谥号,同样有水分。一般而言,开国皇帝的主谥号都会是“太祖高皇帝”,而割据政权的开国皇帝一般会用“太祖武皇帝”的称号。虽然“武”字不如“高”字高贵,但它也是一等的好谥号,比“文”字要高。在一些情况下,文武二字的顺序可以反转,但通常情况下,“文”字会排在“武”字之前。
虽然努尔哈赤只是割据政权,并未完全统一关外,他的功绩还是有一定的水准,因此给他授予“太祖武皇帝”是合理的。等到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他得到了“太祖武皇帝”的谥号,但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帝驾崩时,一些汉大臣认为顺治帝应该享受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待遇。于是,他们给顺治帝的庙号定为“世祖”,这是为了彰显他在将后金推向全国性政权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然而,顺治帝的主谥号为“章”,虽然是很好的谥号,但与“高”字相比,还是差了一些。此时,鳌拜对此产生了强烈反应,他认为这会把清朝关外二帝与入关后统一天下的历史割裂,因此他坚持改努尔哈赤的谥号为“高”。因此,努尔哈赤在不完全合理的情况下,得到了“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所享有的“太祖高皇帝”的待遇,而顺治帝则享有了“章”字的主谥号。
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其他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基本上都符合历史的标准。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文皇帝”,这意味着他在后金即将灭亡的情况下,成功带领国家过渡成为大清政权,可以与明朝抗衡,拥有入关统一天下的潜力。因此,给他上“太宗文皇帝”的庙号是合适的。
雍正帝的庙号是“世宗宪皇帝”,这是一个很适合他的庙号,象征着他是守成的帝王,并且具有很好的治理能力。“宪”字是很好的谥号,能够与他的一生相匹配。
乾隆帝的庙号为“高宗纯皇帝”,这个庙号与他的政治成就也相符,虽然“高宗”庙号的含金量稍微下降了一些,但对于乾隆帝而言,仍然是合适的。
乾隆帝之后的五位皇帝,依次是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和光绪帝。他们的庙号和谥号大多符合历史标准,但道光帝的庙号“宣宗成皇帝”显然水分较大。道光帝的统治虽然平定了回疆叛乱,但他的统治并未给国家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改变。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得他的执政评价不高,但他仍被赋予了“宣宗成皇帝”的庙号,这显然有些讽刺。
同治帝的庙号是“穆宗毅皇帝”,这个庙号与他的实际情况相符,虽然他没有显著的个人成就,但在两宫垂帘听政下,清朝完成了洋务运动并平定了太平天国,给他“毅皇帝”这一称号是合适的。
咸丰帝的庙号“文宗显皇帝”也是符合的,虽然这个庙号背后有些负面历史,但总体来说,咸丰帝的治理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并没有完全丧失国家的控制权。
光绪帝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这个庙号代表了他品德上的肯定,虽然他并未能真正实现中兴梦想,但他的一生仍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总体而言,清朝的庙号和谥号大多符合历史和实际情况,虽然个别的有些水分,但也能看出当时封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