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非常看重朱权这个潜力巨大的目标,誓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虽然朱权一向擅长谋略,但这些谋略多半集中在外部,没想到这一次,他的亲兄弟朱棣也在背后布局,决定将他拉下水。
有人曾说,朱棣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天生注定要干出一番反叛事业。这话虽然没错,但如果深入分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朱元璋起兵是在战乱的时代,那个时期,造反相对容易些。可是朱棣所做的是在一个已经统一的大明帝国中,凭借一小块藩地的力量,挑战中央集权,最终还成功了。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几乎是唯一的例子。
朱棣的成功,当然少不了他个人的文武才能。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宁王朱权的支持。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在当时的明朝藩王中,他可谓是一个实力非凡的人物。他拥有八万精锐骑兵和六千辆战车,所统领的部队骁勇善战。他驻守在大宁,作为军事重地,屡次出征塞外,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也曾高度评价他,说他是所有儿子中最有谋略的,且因为朱权的存在,父亲对北方的安全没有过多忧虑。
朱棣起兵时,手中不过有北平的几万人马,与朝廷的百万大军相比,力量悬殊。面对这样的困境,朱棣将目光投向了朱权:“只要拿下大宁,断绝辽东的联系,再把朱权的骑兵拿来助战,大事就有希望了。”可以想象,当时朱棣的心情有多激动。
朱棣视朱权为一块肥肉,誓言非得拿下不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圈套。虽然朱权善于谋划,但他没想到自己的亲哥哥朱棣也在精心布置一个陷阱。
朱棣起兵的名分不正,刚开始的时候根本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朱权自然不会贸然插手这场乱局,然而建文帝开始削弱各藩王的权力,朱权也是这场政治斗争的受害者。因此,他决定不站队,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
然而建文帝的做法过于幼稚,他集中打击的对象是朱棣,却反而迫使所有的藩王站到了同一战线。建文帝开始害怕朱权的实力,试图召他入京,将他软禁在南京,但朱权并没有上当。反而,建文帝以削减朱权的三护卫为手段,逼迫朱权向朱棣靠拢。
朱棣看准了机会,立即前往大宁找朱权。他将精锐部队埋伏在城外,自己则单枪匹马进入宁王府。见面后,朱棣一边流泪一边诉说自己被逼无奈才起兵,并非真心造反,请求朱权做中间人,帮他向朝廷求情,并代为起草一份谢罪奏章。
朱权虽年轻,没看出朱棣是在演戏。出于兄弟情谊,他决定暂时接纳朱棣,让他住下来,并且为他起草奏章。表面上看兄弟情深,实际上,朱棣趁机重金收买了朱权的部下,安排伏兵。
待一切准备好,朱棣告辞离开,朱权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城外。刚一出城,朱棣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伏兵立刻将朱权抓捕。此时,朱棣才将自己的真正目的说了出来,要求朱权支持他一起造反。朱权终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但此时已为时晚矣。无奈之下,他只得随朱棣前往燕王府。
朱棣承诺,只要朱权支持他,事成之后必定平分天下。这对于朱权来说,的确是个诱人的提议,但他也明白自己已经被迫卷入其中。既然没有后路,他只能与朱棣共同造反,且决定把自己麾下的八万兵马交给朱棣使用,并在军中为朱棣起草战书,策划军事计划,成了他反叛事业的得力助手。
在朱权的支持下,朱棣最终成功造反,登上了帝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并没有履行他曾经的承诺。对于朱权来说,朱棣再也不是曾经那个“盟友”哥哥,而是已经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朱权自己,依然是他的一个臣子。
朱权请求前往苏州,但朱棣拒绝了。接着他要求去钱塘,朱棣仍然找借口推脱,最终只给了他一些偏远的地方如建宁、重庆、南昌等地。朱权对这些地方感到失望,因为这些地方既偏僻又贫穷,远不如他原先的家园大宁。
虽然朱权被调往南昌,但朱棣依然不放心,秘密派遣锦衣卫监视他。朱权意识到自己被四哥提防,只能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引起注意。之后,他放弃了政治事务,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观戏、读书和书画上,最终平静度过了余生。
然而,朱权曾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子,曾经麾下铁骑驰骋沙场,对于朱棣的背叛,他的内心始终不能平静。这种不满情绪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
到了正德年间,朱权的后代宁王朱宸濠开始认为自己家族受到了不公,决定为祖宗复仇。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朱宸濠最终在正德十四年起兵造反,理由是“皇帝无德”。他准备夺回祖宗的天下,目标直指南京,计划称帝。
朱宸濠的计划虽然周密,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王阳明带领大军勤王,奇袭朱宸濠的大本营南昌,最终将其消灭。朱宸濠被捉拿并处决,宁王府的势力也随之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