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谋士,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成为了小说后期最为关键的情节之一。两位智者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诸葛亮的巧妙计谋和司马懿的狡猾谨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认为,这场智斗的高潮随诸葛亮的去世戛然而止。自那时起,司马懿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蜀国,而是允许蜀国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继续发展。那么,诸葛亮临终时的安排真的让司马懿不敢发动攻击吗?这一切真如民间传说所言吗? **司马懿并未坚定地想攻打蜀国** 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形象截然相反,司马懿常被视为阴谋家,而诸葛亮则被当作忠诚和聪明的代表人物。在很多民间传说里,诸葛亮被描绘为司马懿的死敌,曾多次巧妙地击败司马懿,让他陷入困境。因此,很多人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敢攻打蜀国,是因为他害怕诸葛亮临终前布下的陷阱,最终选择停兵息战,等待合适时机。 然而,仔细研读三国历史的人会发现,司马懿实际上从未表现出强烈的想要攻打蜀国的意愿。公元228年到234年之间的蜀魏战争,几乎都是诸葛亮主动出击,司马懿则主要以防守反击为主。这不仅是因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如诸葛亮,主动出击容易暴露破绽,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并没有强烈的攻蜀动机。
首先,蜀国地势险要,四川的山地和水系让它变得易守难攻。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与蜀国的抵抗力量作战显得不太明智。分析起来,蜀国的灭亡似乎早已注定,司马懿并不急于去推动这一步。毕竟,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的弱势会变得愈加明显,等到蜀国的杰出将领去世,攻下它会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有很多人误解了司马懿的野心,认为他从一开始就渴望篡夺曹魏的帝位。然而,实际上,司马懿的野心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在曹操和曹丕在世时,司马懿并没有试图篡权。诸葛亮去世时,魏国的统治者是曹叡。曹叡虽然个性复杂,但并非软弱之君。曹叡懂得如何利用司马懿,并且在朝廷中通过提拔曹真来平衡权力。因此,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更加注重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家族的荣耀。而让蜀国继续存在,反而有利于司马懿的权力稳定。因为只要蜀国存在,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就无法被轻易取代。 **司马懿的战略重心不在蜀国** 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的主要目标是北伐,想要攻破司马懿的防线,为蜀国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司马懿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蜀国。在魏国的国内,司马懿需要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而魏国之外,还有许多势力在蠢蠢欲动,蜀国只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并没有停止外出征战,只是目标不再是蜀国。公元238年,司马懿奉曹叡之命前往辽东平乱。当时,辽东地区由公孙度家族控制,虽已逐步落入魏国的视线,但公孙渊仍坚持独立,自立为燕王。这一行为引发了魏国的强烈反应,曹叡命令司马懿出征平定。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仅用半年时间就攻破了公孙渊的大本营。 在面对东吴的挑战时,司马懿也表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才能。公元241年,孙权派遣大军进攻中原,但司马懿亲自指挥下,魏军屡战屡胜,最终打败了吴军。可以看出,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的确忙于各类战事,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攻打蜀国。 **晚年的司马懿:政治斗争更加重要** 进入晚年后,司马懿的重心已经不再是对外征战,而是内部的权力斗争。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司马懿与曹爽的权力斗争成为了他人生中的焦点。两人曾一同辅佐年轻的曹芳,但随着曹叡的死,政局发生了剧变。曹爽在掌权后逐渐贪图权力,司马懿则意识到自己必须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曹叡临终时将年轻的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但很快,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激化。两人因政务争执不断爆发冲突。到了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利用自己巧妙的计策成功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击败了曹爽,并大肆清除其家族。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标志着司马懿的真正崛起。 **结论**从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几乎是由诸葛亮主动发起的,司马懿则在其中处于防守的角色。诸葛亮的去世确实让司马懿松了一口气,再也没有北伐的压力。站在司马懿的立场,攻打蜀国并非明智之举,尤其是在他逐渐掌控魏国权力后,他需要避免因过于出风头而惹火曹魏的上层。因此,保持蜀汉存在对他来说反而有利。 在司马懿的心目中,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掌握魏国的控制权,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