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作为一项简单易行且益处颇多的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你是否知道,跑步虽好,但有些错误的跑步方式,不仅无法为我们带来健康,反而可能如同“慢性自杀”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损害我们的身体。
有相当大一部分跑者,明明身体已经发出了“抗议”信号,身上带着伤痛,却依旧硬着头皮去冲跑量。
他们似乎陷入了一个跑量的“怪圈”,每个月不跑够 300 公里就誓不罢休。
在他们的观念里,跑量就是衡量自己跑步能力和成就的唯一标准。
他们不顾膝盖的隐隐作痛,不顾肌肉的疲劳酸胀,一心只想着完成那个看似“宏伟”的跑量目标。
还有一些跑者,自认为身体非常好,有着十足的“底气”。
即便彻夜未眠,身体还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即便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酒,体内的酒精还未完全代谢,他们仍旧毅然决然地进行跑步训练。
他们把这种行为标榜为“励志”,觉得自己在挑战身体的极限。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勇敢的行为,实则是在无形地伤害着自己的身体。
彻夜未眠和大量饮酒已经让这台仪器受到了损伤,此时再强行进行跑步训练,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些跑者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从不关心身体的反馈。
他们总是以跑量为中心,每天起步不是 15 公里就是半马,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跑者。
在他们的认知里,跑量越多就越厉害,整个跑圈似乎也在宣扬着这样一种观念。
于是,他们盲目地追求跑量,忽略了身体发出的各种警告信号。
当膝盖痛了,他们觉得这只是小伤,没关系,戴上耳机继续跑;当身体极度疲劳时,他们也选择视而不见,坚持完成既定的跑量。
甚至有些跑者在熬夜后仍去坚持晨跑,跑到最后自己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已经对心脏造成了伤害。
另外,部分年龄较大的男性跑者,总喜欢喝完酒后还去跑步,他们天真地认为跑步就是在解酒。
殊不知,此时去跑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
除了不关心身体反馈,很多跑者还从不注重科学训练。
有些心急的跑者,一上跑道就全速冲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过度的爆发会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
还有部分跑者连热身都不做,出了门手表一开就直接干到 5 分配以内。
这种短时间内高强度的跑步,心脏的负荷会瞬间飙升,长期如此,心脏很容易“累垮”。
为了比赛时的成绩,为了能够刷新个人最好成绩(PB),有些跑者也不从考虑科学训练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大量堆跑量。
尤其是到了周末,他们会进行各种长距离的拉练,甚至最后一天跑得比前六天都要多,完全就是一次性的报复加练。
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不仅无法提高跑步成绩,反而会增加受伤的几率,让身体陷入疲惫和损伤的恶性循环。
跑步虽好,但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打开。
我们应该科学规划自己的跑步计划,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跑量和强度。
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当身体感到疲劳或不适时,要及时调整跑步计划,给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在我看来,普通人接触跑步到爱上跑步,最终的目的应该都是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当你把跑步变成一种负担,或者到最后演变成一种慢性毒药的时候,反而就是在害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