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大秦帝国》第一部的人都知道,魏国的名将庞涓一直想要灭掉秦国。虽然当时魏国的国力非常强大,而秦国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但魏王并没有同意庞涓的请求。虽然秦国处于极度贫弱的状态,但秦人奋力抵抗,即使魏国最终能够消灭秦国,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时,魏国可能也会像秦国一样,遭到周边国家的吞噬。 要消灭一个国家非常困难,而想要凭借个人之力摧毁一个国家更是几乎不可能。然而,历史上却真的出现过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发生在大唐时期。熟悉唐朝历史的人,一定听说过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就是被称为“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 当时,唐朝与印度之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印度,其中第二次出使时发生了一些意外。 那时,印度的戒日王去世后,印度分封的许多小国纷纷宣布独立。其中一个小国名为“中天竺”,它的国王是戒日王时期的臣子那伏帝阿罗那顺。王玄策的使团原本只有三十人,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与中天竺发生了冲突,最终王玄策不得不亲自逃脱。
王玄策独自前往吐蕃,借得八千名士兵后,率领队伍直奔中天竺,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激烈战斗。在战斗中,王玄策斩敌首三千余级,俘虏敌方国王那伏帝阿罗那顺,还抓获了男女俘虏超过一万两千人,以及牛马三万多头。最令人惊讶的是,王玄策没有动用唐朝的军队,而是凭借借来的兵力,凭一己之力摧毁了一个小国,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事实上,“一人灭一国”并非王玄策的专利。早在隋朝时期,就有一位将领也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韦云起。 虽然隋朝的历史较短,但涌现出了许多名将。韦云起在隋朝名将如来护儿、韩擒虎、杨素、贺若弼等人的光芒下,并没有太大名气,但隋文帝非常器重他。韦云起曾大胆批评过那些不务正业的驸马,隋文帝对他的直言非常赞赏。后来,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也对韦云起非常赏识。 隋炀帝刚登基的那一年,契丹人突然侵扰了营州,进行劫掠。契丹人此举无疑是挑衅新皇帝,因此杨广决定派韦云起北伐契丹。由于契丹与隋朝的距离较远,直接出兵会消耗大量资源,于是杨广想出了一个办法:通过突厥借兵。那时,突厥的启民可汗已经归顺隋朝,而契丹则与突厥有联系。这样,韦云起可以借用突厥的兵力,不需要从隋朝直接出兵。 在成功借到兵力后,韦云起先下令严厉整顿突厥军队,对违令者一律斩杀。由于有一名骑兵违反命令被处决,突厥的兵士们无不心服口服,最终归顺了韦云起。为了迷惑契丹,韦云起假装要去柳城,改变了方向,而到了晚上,他才带领军队转向契丹大营。 契丹原本一直保持警惕,但几个月过去了,隋朝似乎没有什么动静,再加上亲眼看到韦云起大军朝远处行进,便松懈下来,不再防备。然而,当韦云起的军队突然杀到时,契丹人根本没有反应过来,结果整支契丹军队被一举消灭。据《隋书》记载,韦云起在这场战斗中“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也就是说,契丹四万人全被活捉,其中男性被全部处死,而女性和畜产则被一半分给突厥。这种“借夷制夷”的策略,不仅让隋朝没有付出任何兵力,轻松灭掉了挑衅的契丹,还通过突厥看到了大国的威力,堪称一举三得。 契丹在这场战斗后基本灭国,直到三百年后才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