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卡
编辑|卡卡
《——【·前言·】——》
他不是五虎上将,不是刘备嫡系,却在汉中硬撑了十六年。街亭溃败后他不退,诸葛亮死后他独守西北。
敌军三万,他带八千挡住全线。关羽死,刘备怒,诸葛北伐失利,刘禅畏缩,唯独王平扛住战线。他不是典型猛将,也不是谋臣,却在最关键的裂口处,被钉死。
归属易主 投奔西川
王平出身巴西郡义阳,属于夷賨部队系统,非传统汉军班底。早年所在军团由地方首领杜濩、朴胡所统,被归入魏军西南边防编制。
建安二十年前后,王平以“代理校尉”身份随杜濩入洛阳,接受朝廷任命,实际军权仍由本部操持。此类“授而不统”的安排,在西南属常例。地方听调不听宣,中央安插无实权官位,只起羁縻作用。
王平真正决定命运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当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法正策划西线统一,刘备亲征武都。汉中门户混战不断,边境部队普遍动摇。王平所在武装主动脱离魏系,归附刘备。
非遣使、非被招降,是带兵直接投奔。不是一个人走,是带着部曲与营队连人带械集体过来。这一动作意味着彻底倒戈,不可回头。
刘备接纳迅速,当即任命王平为“牙门将”,不久加为“裨将军”。没有任何过渡期,也未设观察期。军职直接兑现,意味着接纳的是战斗力,而非身份。
当时刘备正为关羽失荆州而震怒,决意亲征东吴。战线转至东线,川中守备力量被抽调,汉中易受突袭。五虎中关羽新丧、张飞新死、赵云镇都南郑、黄忠亦不久于人世。西线空缺巨大,需要能用之人补防。
王平的出现,正好填补汉中守备空档。虽出身部族军,但纪律强、行动快,且“归汉即忠”,无再投之迹。从此编入刘备主力军系。
在刘备最后数年未明文提拔他为将领核心,但多项防御部署已将其纳入独立建制管理。他参与部分汉中布防事务,虽职衔不显,但开始实际调动兵力。这不是荣誉,是任务,也是检验。
刘备病逝,诸葛摄政。王平仍在军列,不退、不贬、不挪动,逐步前移战线。若无刘备信任,此番安插不会如此安稳。从一名地方副将到被中央直接调配,是信号,也是肯定。
此后六年,王平随蜀汉军转入北伐体系,直接听令丞相府,成为中线推进力量中常驻将领。第一次亮相,就遇街亭危局。
街亭危局 横刀独守
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正式启动,三路并进,中线目标锁定西魏边郡天水、南安、安定。蜀军先锋由马谡率领,王平任副将,负责营务调配与辅助部署。
出战之前,王平所统部队未满万人,装备以步兵为主,弩兵居多。马谡布阵拒谏,擅自占山营防,弃水占高,违背诸葛军令。王平多次请求更换营地未果,只能调自部队于山下筑营,以备水源断绝。
张郃率主力魏军进攻,断水路、围高地,蜀军陷孤。马谡全军溃败,部将多逃,唯王平未退。
王平率部据地固守,利用山下水源形成自固阵地,与敌对峙三日,保障诸葛亮主力退线不乱。*马谡弃军逃走,王平调配残兵重新布防,阻止敌军追击。
这是街亭之败中唯一未瓦解的阵地,也是全线唯一保持军纪单位。
街亭战后,诸葛亮撤军,马谡罢官,庞统建议处理失职将官。王平未仅因未败而幸免,更因“坚守阵地、死战不退”被任命为“参军”,正式进入中枢指挥序列。
此战,王平所部为唯一未崩溃部队,是前线最后一条防线。
之后北伐虽再起,战线变化频繁,王平参与第二至第五次北伐,位置均在中路或侧防。尤其在第三次北伐中,王平转入陈仓战区,协助攻城;在第四次北伐中转入武都防线,抵御郭淮东侧调兵。
他从未担任主帅,却几乎参与全部重要战役。
从街亭后起,诸葛亮再未将马谡、杨仪等人置于一线,而是将王平常驻中军偏锋。虽未明确为主将,但所有关键节点皆能见其名字。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王平已镇守汉中两年,此后调任为汉中太守、安汉将军,独当一面。郭淮、费曜数度试探,王平皆调兵设阵应对。
他未走主攻,却成主防支柱。
汉中独扛 镇魏十年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北伐彻底中止。丞相府失去主帅,蜀军上下动荡。东有东吴未稳,南有蛮夷未服,北线兵源吃紧,战线急剧收缩。蜀汉政权进入战略防御状态。
此时,王平镇守汉中。身兼“安汉将军”“汉中太守”两职,负责汉水以北全部防线,控制秦岭南麓所有通道。丞相刚死,朝廷无人可接前线军权,汉中成全蜀唯一边境主阵。
魏军随即调集步骑三万,由郭淮、费曜率领,自雍凉而下,穿子午谷北口,直逼汉水东岸。汉中告急,蜀朝无援。
王平掌兵不足八千,全部本地兵种,杂编步骑。主力偏重守势,无援兵、无辎重、无调遣权。临敌处境险峻,朝廷无增援计划。他没退,也没报请增援,而是就地布防。
分兵三线,前拒郭淮,后堵费曜,右翼断谷口补给线。全线不设拒马、不筑长墙,只靠分段土堡支撑。
敌军多次试攻失败,主力集中汉水渡口。王平以小部防守正面,以残营绕道夹击敌后营粮车。魏军以为蜀军有伏,不敢深追。三日后撤军。郭淮撤军前留下哨探,王平集中火力夜袭,一战击毙百余人。
汉中守住,蜀中震动。丞相已亡,朝廷不稳,唯一没动的是汉中。
从此,王平被正式列入中枢军阶。晋升“镇北大将军”,掌都督军务。为纪汉中保住,封食邑五百户。地位高于郡守,权在将之上。
此后十年,王平未再北征。姜维崛起,多次请求王平配合出兵,王平仅支援边防兵力,未亲征。他坐镇汉中,不动前线,不涉政争。
敌军试探仍在继续。邓艾、郭淮、王经数度调兵,尝试自阴平、武都、子午谷三线渗透,均未成功。魏方多次提出合围汉中,终因边防布控严密未能实施。
王平不走突袭,不打奇兵。调兵必按令而行,布防必按图而设。将不谈策,不设虚兵,只守真地。他不主张再战,却绝不允许敌人得寸进尺。
蜀汉内部多次有人建议将王平调入成都辅政,被拒。王平自请留守边关,不归中枢。他说不说,调不动,永远留在前线。
丞相府不复存在,朝中多争权。汉中成唯一不乱之地,全因王平“不事言语、不应诸议”。
没有调动,也没有命令改职。十年如一日,他掌兵不多,防线不动。敌人来了再应,没来不扰百姓。
他守的不是疆域,而是节奏。
生前无勋号 死后封“壮将”
延熙十一年,王平病逝于汉中,年五十余,卒于任上。无子,孤身。前线并未为他设王府,也无亲兵。军帐老旧,床榻常置军报。
朝廷追赠镇军大将军,谥号“壮”。其卒葬汉中,无回城,无葬礼。
消息传回成都,群臣默然。朝中此时仍在争议姜维与黄皓权利分配,前线无人更替。汉中空缺近一年,后由夏侯霸代任。
王平死后,北线一年不战。魏军亦未发兵。敌人知道他死,未动。知其部署未改,亦不贸然进军。
朝廷整理军功簿,王平名下未有“歼敌万级”“攻克三郡”之类大捷记载。多为“拒敌于某谷”“设防于某关”“固守某镇不失”。无战功榜首,却连续担任边防要职十六年。
王平无封王,无高爵。食邑五百户,已属最高奖励。无赐田、无建府。无一子嗣继位。不是赵云、不是马超,也不如黄忠、张郃位列史册显目。
但他守住了关。
他不是关羽,却守住关羽死后打开的口子。他不似诸葛亮指点江山,却在诸葛死后让敌人不敢南下。
刘备死前未立遗命任用他,诸葛亮也未在遗表中特别提名他,但他在每一次空位之际,都被默许留在最前线。
他替关羽保汉中余地。替马谡补街亭之耻。替诸葛亮守住五丈原以后十年边防。
没有突袭,没有奇策,没有锦囊。只有布防、备粮、排哨、固线。他的对手换了三代将领,他的兵一直不多,他的防线从未动摇。
史书少写他,文人少谈他。但他在最少被提到的地方,把最难守的位置守了十六年。
这就是王平。
他不是报了谁的仇,也不是替谁出气。他只是没让敌人趁虚而入。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