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位的时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皇帝,但正是因为他在位时间过长,最终导致了他最初所立的太子胤礽两次被废除,最后太子之位空缺,最终引发了兄弟们为了争夺皇位的悲剧。 说到皇位争夺,这个事情听起来像是个概率很低的事件。毕竟,康熙一生中有24个长大成人的儿子,而皇位只有一个,二十四个人争一个位置。为什么这么低的概率还要争呢?按理说,以他们的身份放弃继承皇位的野心,安享荣华富贵,做一个清闲富贵的王爷岂不更好?
然而,清朝的皇室宗亲,如果没有与皇帝搞好关系,通常很难真正过上富贵安稳的生活。其实想想,如果不当皇帝,能安稳一生、做个清闲的王爷享受荣华富贵,似乎也没什么不好,问题就在于,清朝的王爷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首先,清朝的皇帝儿子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王爵。在清朝,得到王爵有两个途径:一是凭借恩封,二是凭借军功。军功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依靠战功被封王;而恩封则完全取决于和皇帝的个人关系。如果皇帝宠爱某位儿子,那他便有机会获得封王的机会。 例如,老十三胤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历史上,胤祥由于在废太子事件中失宠,一直到康熙去世时都没有获得王爵。直到雍正继位后,胤祥因为对雍正的支持,雍正便立刻册封他为怡亲王,并给予重任,这就属于典型的恩封王。而胤祥也因为自己为雍正的继位出力,得到了投桃报李的回报。 清朝的爵位是世袭递降制度,每一代承袭爵位时都会降一级,直到降到最低的应得爵位为止。例如,亲王的后代继承爵位时,就会降为郡王,继而递减,直到降为镇国公为止。而在清朝,只有十二个亲王家族能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在他去世后得到了雍正特批为世袭罔替的待遇,成为了铁帽子王。 因此,虽然有些皇子即便不想当皇帝,但扶持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兄弟争取皇位,也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像胤祥一样享受这种特殊待遇。换句话说,争夺皇位虽然是个风险极大的赌局,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是为了家族利益和地位的保障。 并非所有的皇子都能获得王爵,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争位的皇子。康熙晚年的五个儿子,包括二十子胤祎、二十一子胤禧等,虽然没有参与争位,最终也没能获得亲王爵位,除了胤禧在乾隆继位后获得了慎郡王爵位,而其他人则只是贝勒或较低级的爵位。即使胤禧是由于与乾隆有共同的兴趣而得到宠爱,但对于没有特殊关系的皇子来说,连王爵都很难获得。 那些未封为亲王的皇子,其实生活也并不轻松。比如,康熙的儿子们成年后就需要搬出皇宫,分府治事,并依赖皇帝给予的产业来维持生计。若皇帝不宠爱他们,给予的产业就会非常有限,生活的水平与普通富裕家庭差不多,甚至可能过得比较拮据。 至于清朝的王公贝勒们,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爵位、在朝廷的职务收入和内务府分配的产业收入。而对于亲王而言,他们的年收入大约是1万两白银和1万斛禄米,这对于清朝来说是仅次于皇帝的高收入了。但这些收入还不算特别高,尤其是王府的开销很大,花费主要用于养人、支付交际费用、以及维护家族事务等。 因此,清朝的皇子和王爷们,尽管有着看似丰厚的收入,但要维持高贵的生活品质,还是得精打细算,生活并不安逸。如果没有皇帝的宠爱或足够的收入,很多王公贝勒都要依靠精打细算过日子。 以胤祥为例,虽然在康熙时期他没有获得封爵,但在雍正继位后,他因长期支持雍正的继位,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且雍正亲自为他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支持。胤祥不仅得到了双王俸禄待遇,还频繁获得重金,享受了真正的富贵生活。而像胤祺这种并未积极争取皇位的皇子,在雍正时期则面临较少的赏赐和相对清贫的生活,但通过精打细算,他的家族依然维持了较为富裕的状况。然而,对于那些像胤祥和胤祺一样在继位争斗中未能直接当上皇帝的皇子们来说,他们的后代也没有像某些权贵那样轻松,必须依靠家族的财富和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才能保持家族的富贵。最终,清朝的王公贝勒,即使没有直接获得皇位,也无法安享真正的荣华富贵,因为他们生活中仍需面对很多挑战和困境。 从这些皇子们的经历可以看出,作为清朝的皇子,想要安稳富贵、享清福是不容易的,必须精打细算,或者必须在适当时机做出选择,参与到争夺皇位的竞争中,才能确保自己和后代的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