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聂道之星家长说自己孩子7岁就已经学完了2年级以前的数学课程;
上周聂道之星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数学在班里常年前2;
再往上一周聂道之星家长说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就没出过班级前5……
围棋对孩子数学上的帮助不可忽视
种种案例都证明,学围棋好的孩子数学都差不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以前就接触围棋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数学成绩基本都如同“开挂”,在班里一骑绝尘。
那么围棋到底是如何塑造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数学学习的?今天我们就不妨来看一看,围棋到底是如何成为孩子在学前阶段最好的“数学老师”的。
01
围棋是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的?
围棋是天然的数学教材,并且这个教材还不死板,它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中提升兴趣,再将复杂的数学机制融入进围棋的规则之中,让孩子们由浅及深地建立数学思维,并最终实现与数学教育本身的融会贯通。
它不像做算术题那样直接,而是通过沉浸式的对弈体验,从根本上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数学成绩也是自然而然。
01
数气,就是算数
有多少孩子算数的时候还在掰手指头?而在学围棋之初,锻炼的就是孩子对于“计数”与“集合”的启蒙。
如下图所示,一颗棋子四口气,但两颗棋子就只有6口气,在不断的对抗过程中,数气就是孩子们判断死活的重要标准,在不断的训练中,孩子们在进行的就是最直接的“点数”和“加法”计算,这让他们在今后的计算中如鱼得水。
而在见识到逐渐复杂起来的棋形后,孩子们也将意识到,一块棋的“气”本身,就是复杂的集合问题,让孩子们逐渐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02
棋盘格,天然的坐标系
谁能想到,在5年级下册-6年级上册才能让孩子们接触到的笛卡尔坐标系,孩子们在围棋中轻松就接触到了,并且还直接学会了呢?
这是因为,围棋的棋盘,跟坐标系简直一模一样。
首先,围棋棋盘由一个19x19(初学者用9x9或者13x13)条直线交织而成,而棋盘的横竖两条线上更是早已用数字与字母标记出来,孩子们最先学到的,就是如何用这些数字来表明棋子的方位,这其实就是对二维坐标系的一次点读实践。
围棋棋盘的角部,就是一个标准的坐标系
在实战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棋形,更是潜移默化在坐标系中对几何图形的直观表现,比如孩子们早期接触的“弯三”、“直四”、“刀把五”等棋形,便是几何概念在孩子们脑中的最初呈现。
03
对弈过程,逻辑思维链条的建立
围棋并不是一款“单机游戏”,他的进行需要两位小棋手共同努力,而围棋进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脑建立逻辑推理链条的过程。
比如孩子会开始想,如果对手落在这里,我的下一步要落在哪里才更有针对性?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对手落子方位的推演,也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开始。
推演对手的过程,也是逻辑形成的过程
除了逻辑思维外,随着对弈的逐步深入,孩子们还将建立计算力、分类与归纳能力、对效率的理解等等,这些都是数学领域最实用的能力。
有个妈妈就曾对聂道说,过去自己的孩子数学一直不太好,但学围棋之后,如今光是复盘就已经能复盘到100多手,很多数学问题他更是自己研究就能做出解答,成绩自然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而这就是围棋赋予孩子的能力,并非直观的题目练习,而是思维上的重塑与飞跃,这才是围棋之于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意义。
02
围棋,给孩子一副数学的“顶级操作系统”
在学前阶段,围棋并非直接教孩子“1+1=2”,而是通过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游戏,系统地、潜移默化地为他们安装了一套顶级的数学思维“操作系统”。
围棋构建了数感、形感、空间感,锻造了逻辑、计算、分类和优化的核心能力,并培养了专注和坚韧的心智。拥有这套“操作系统”的孩子,当他们正式坐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时,会发现那些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异常亲切和易于理解,甚至早已在棋盘上进行了演练,而他们的大脑早已为迎接这些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正是“学围棋的孩子数学好”背后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