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靖难之役与二世勘验 如果没有发生“靖难之役”,明朝会是怎样的局面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猜测的空间实在太大了。不过,现在有一种观点在流传,并且越来越成为主流:如果仅看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大明的未来可能并不会太好,至少无法与永乐大帝的伟大成就相提并论。 从这个角度来说,靖难之役可以看作是一个“必要的考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现象常常出现:二世勘验。这似乎像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很多帝国和王朝,如果能够成功度过这一关,基本上能够延续几百年,比如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朝。
如果过不去,就意味着国家难以维持,如秦朝、隋朝以及统一三国的晋朝,它们都在“二世”之后崩溃,或者迅速衰落,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因此,靖难之役的爆发似乎也就能理解了,它属于一种历史的必然,大明朝不可能独善其身。 朱允炆的失败可以理解,但也并不丢人,而朱棣则因为成功通过了这场“二世勘验”,在历史上注定要总结经验教训。 从皇位的继承来看,朱棣为了避免重蹈“叔叔抢侄子”的覆辙,特别重视对未来的皇帝、他的孙子朱瞻基的培养。他这么做,是因为必须遵循朱元璋的遗训:皇位应该传给嫡长子。尽管他早已预感到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可能活不久,甚至他有几次想过把皇位传给自己像的儿子朱高煦,但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 于是,朱瞻基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大明不只是朱允炆的天下,也不属于朱棣一个人。因此,朱棣如何处理建文旧臣的问题,便成了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许多建文旧臣与朱棣有过直接的冲突,甚至在靖难之役期间,有的旧臣与朱棣互相厮杀,直到最后几乎不认识对方的父母。 那么,朱棣面对这些建文旧臣,最怕的是谁呢?在建文旧臣中,最让他头疼的武将和文臣是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让朱棣害怕的平安 建文旧臣中的武将中,有一位让朱棣非常忌惮,那就是平安。为什么他最让朱棣害怕呢?有两个原因。首先,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而朱棣曾与他并肩作战过。朱元璋的亲养子,背后代表着帝国的支持,而平安站在建文帝这一边,彻底背叛了他,这对于朱棣来说,不仅仅是背叛,还是对他权威的直接挑战。曾经的战友变成敌人,这使得朱棣感到非常震惊与愤怒。更重要的是,平安的武艺非常出色,他绝非一个空有名号的人。 其次,平安对朱棣造成的伤害最大。在白沟河的战斗中,朱棣派遣了房宽和陈亨带领部队攻打,但却被平安击败。朱棣勃然大怒,亲自带兵出战,却差点被平安击杀。幸好朱高煦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了出来。 不仅如此,在济南城的战斗中,朱棣亲自指挥进攻,却发现平安突然出奇兵,夺走了朱棣的运粮船,使得他在进攻中陷入困境。朱棣不得不听从姚广孝的建议,迅速撤军。 更有甚者,在淝河的伏击战中,朱棣设下了伏兵,却被平安识破,导致了大败。朱棣在危急时刻不得不亲自出击,才稳住了局势。随后的战斗中,平安再次发动猛烈进攻,差点直接杀了朱棣。如此一来,朱棣不得不小心应对,不敢轻易与平安作战。 后来,平安在灵璧之战中被俘,被迫接受了杀身之命,但朱棣却因为平安的特殊身份选择暂时不杀他,给了他一条生路。最终,平安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屈辱而自尽。 因此,平安是朱棣最怕的武将,无论是生还是死,都与朱棣的颜面和政治地位密切相关。 三、姚广孝忌惮卓敬 在建文旧臣中,有许多著名的文臣,比如建文三宝:齐泰、黄子澄、练子宁,甚至还有方孝孺和铁铉等知名人物。而在这些文臣中,最令朱棣害怕的并不是他们,而是一个相对不太为人知的建文旧臣——卓敬。 早在建文帝登基之时,卓敬就预见到朱棣的潜力,并建议建文帝:必须警惕四叔朱棣,称其“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他认为,既然要削弱权力,应该把朱棣从北平调往南昌,以防止其日后威胁。 朱棣登基后,听到卓敬的预言后,深感震惊,认为卓敬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于是,他极力想让卓敬投降,甚至承诺让他像魏征一样,可以自由批评自己。但卓敬却拒绝了,甚至公开表示宁愿死,也不愿背叛自己曾服务的建文帝。 姚广孝对于卓敬的恐惧,源自他曾与卓敬有过节。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但从姚广孝的态度来看,他显然深知卓敬的才智和威胁。最终,朱棣不得不按下姚广孝的建议,将卓敬杀害。 因此,卓敬成为了朱棣最害怕的文臣,连姚广孝都对他敬畏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