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在去世之前,实际上是太平天国的军政最高领导人。无论是战略布局,还是战役指挥,甚至细致的炮台部署,杨秀清都亲自操控,几乎掌握了所有的决策权。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领袖,即使有,也无法得到洪秀全的认可和支持。
那么,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的领导权究竟由谁接管?1856年9月,杨秀清被杀害。到了11月,石达开回到京城辅佐政务。当时,杨秀清的死亡导致太平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能力,各战场的协调能力也大大削弱。由于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主要将领纷纷离开前线,太平军甚至连战区的指挥都无法维持。
不过,在这一时期,太平军的将士们各自坚守阵地,继续执行防御任务,防止清军进一步进攻。例如,韦俊坚守武昌,直到12月才撤离;林启荣等人则坚守江西;吴如孝则留守镇江等地。总体来看,尽管指挥系统混乱,太平军仍凭借士兵们的自发抵抗,暂时迟滞了清军的进攻,特别是在粉碎了清军诱降的策略后,成功延缓了清军的进攻步伐。
然而,太平军的形势也在不断恶化。西线的武昌失守,几乎失去了湖北;江北的庐州、舒城等地也相继丧失,安徽的根据地面临威胁;东线的江南、江北大营又重新恢复,形势更加复杂。
1856年11月,石达开回到京城,开始辅佐政务,重新主持大局。当然,洪秀全并没有打算让石达开成为杨秀清的替代者,他没有赋予石达开军师的职务,后来还派洪家兄弟与石达开分权,石达开的地位始终无法与杨秀清相提并论。不过,石达开在军事指挥上并没有受到过多干扰,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布局。
石达开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东西两线的防守,并着力在淮南战场发展。他指示太平军西线守住九江,东线守住句容等地,通过中间的防线对安徽战场展开反击。通过这一系列战斗,太平军成功收复了舒城、六安、霍邱等地,稳定了安徽根据地,并威胁到武昌和庐州。同时,石达开还派人与皖北的捻军联络,计划联合作战。若石达开能够继续领导,太平军或许能够在皖北打开局面,威胁清军在长江沿线的战略部署,从而逐步夺回主动权。
然而,石达开最终还是选择出走。石达开离开后,洪秀全宣称自己既是国家的主宰,也是军事的主宰,亲自接管了战略决策与指挥权。可惜,洪秀全自身缺乏军事才能,身边也没有可靠的亲信,因此,在实际指挥中,他并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更糟糕的是,随着石达开出走,大量太平军将领也随之离去,导致各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太平军的指挥系统和战力大打折扣。
洪秀全所领导的几次重要军事行动也以失败告终。例如,在1857年10月,洪秀全命令自己的兄长洪仁发率军解救被围困的镇江,结果遭遇张国梁的惨败;到了年底,江南大营再度围困天京时,朝廷内部甚至没有足够的将领来守卫,洪秀全不得不提拔李秀成负责天京的军事。与此同时,洪秀全组织的几次支援九江的行动也全部失败。可以说,在这段时间,太平天国的形势已经非常危急。
到了1858年初,曾国藩甚至认为太平天国在5、6月间就有可能被攻占。客观来说,太平天国能够撑过这段时间,主要依靠了三点:第一,虽然石达开出走,但他的活动范围仍然较近,多少牵制了清军的注意力;第二,太平军将士的顽强抵抗,尤其是林启荣孤守九江,极大程度地迟滞了清军进攻;第三,大清内部的矛盾和支持力度不足,清朝的军事和财政无法及时给予足够支持。
然而,到了1858年7月,太平军终于形成了新的有效指挥系统,成功度过了危机。7月,陈玉成与李秀成等地方将领在枞阳开会,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并报给天王批准。会上,天王重新设立了五军主将制,陈玉成担任前军主将,李秀成担任后军主将,李世贤担任左军主将,韦俊担任右军主将,蒙得恩(后改名杨辅清)担任中军主将。由此,太平天国重新建立了有效的指挥体系,诸将共同商讨作战计划并由天王审批后执行,这样既避免了杨秀清第二的出现,又能统一作战思想,提升了作战效率。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指挥体系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将领的权力过大,许多将领开始形成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导致整体战斗意图难以统一。各将领的分歧越来越大,即使达成了作战计划,执行时也无法达到最优效果。特别是在三河镇大捷之后,陈玉成在二郎河战役中的失利,使得太平军的局势再度恶化。
洪秀全决定对指挥体系进行调整。此时,洪仁玕回到天京,成为了洪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洪秀全任命洪仁玕为军师,陈玉成为英王,形成了内外合作的局面。最初,这种安排保持了一定的指挥效率,太平军在江南大营的战斗和东征苏浙时获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这一体系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李秀成等人实力的增大,地方将领的利益愈加突出,指挥系统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最终,洪秀全采取了一种极端的“自杀式调整”,通过封建更多的诸侯,企图分散将领的权力。然而,这一举措反而将太平天国分裂成了更多的“小诸侯”,每个将领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导致太平天国的内部彻底崩溃。李秀成等人虽有心力维持太平军的运转,但在战斗中也未能团结全军。最终,太平天国的覆灭几乎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多重原因,但统一的指挥体系失灵无疑是最致命的一环。由于洪秀全本身缺乏军事和政治才能,太平天国始终未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指挥系统。即使在最初依靠杨秀清时,虽然效率高,但长期来看,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最终引发了严重内讧。随着石达开出走,太平军的军事指挥更是陷入了困境。虽然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的崛起一度让太平军形成了“协商作战,统一指挥”的局面,但这种临时应急的方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最终,洪秀全尝试通过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地方将领的实力过大,导致指挥效率低下,最终将太平天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