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三国》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谋士都非常聪明,但他们通常效忠于他人,很少有人选择自己带领团队单干。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领导和谋士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虽然同样是才华出众的人,但有些人适合领导他人,有些人更擅长出谋划策,还有些人则适合做具体的事务。领导和谋士的最大区别在于“谋”和“断”。
曹操曾经给袁绍下过一个评价:“好谋无断”。袁绍通过灭掉韩馥和公孙瓒,逐步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控制了四个州的土地,地盘一点点地积累起来。他能走到这一步,肯定是因为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曹操能这样评价他,也很有权威,因为在汉末的许多诸侯中,袁绍的成就可以说是难以企及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断”比“谋”更难,而是“谋”和“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才能。“谋”是出主意,负责策划,但并不需要实际执行和承担后果;而“断”则是做决策,承担最终结果的责任。
谋士确实非常聪明,但他们未必适合单干。刘宋的开国元勋谢晦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一名谋士,他提出的策略“关十策,晦有其九”几乎没有失败。但是,在元嘉三年,刘义隆逼他自己去做主,结果他不得不单打独斗。当他碰到像檀道济这样的准一流名将时,迅速被打得狼狈不堪,甚至被直接擒杀。三国乱世,没有人愿意跟随一个不会带兵的人。
其实,不会带兵倒还算是次要问题。带兵之前,首先需要有兵力和资本,而在这些之前,还必须有一面旗帜,来聚集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刘备就利用自己作为汉室宗亲的身份,树立了自己的旗帜,这面旗帜赋予了他足够的号召力,让大家愿意跟随他。正因为有了这个旗帜,不论刘备走到哪里,他都能重建自己的队伍。
曹操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父辈积累的人脉,另一方面也有他个人的才能。后来,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稳住了自己的地位。不过,尽管曹操在政治上非常成功,但他一直没有称帝。因为如果他称帝,虽然在名分上可以说得过去,但他仍然是无名无份的,汉室的皇帝应该是刘姓的。如果曹操称帝,天下人肯定会联合起来反对他。而刘备称帝则更有正当性,因为他是汉室宗亲,名正言顺。
袁绍的失败,问题并不完全在于他“好谋无断”,更在于他缺乏一个明确的旗帜。他曾经想当反贼,支持刘虞当皇帝,但没有成功。在他后来的一些决策中,他也曾有底下人建议他像曹操一样,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增强自己的权力,但他始终没有这种觉悟,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真是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