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三面环山,西部是贵州高原、武陵山脉,南部是南岭的八十里大南山、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等,东部是罗霄山脉的幕阜[fù]山、连云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八面山等,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准确地说,湖南北部也只有一半地方面向江汉平原,看起来像一个水壶,岳阳就位于水壶的开口处。湖南省会是长沙,但岳阳之于湖南的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长沙。
【岳阳】
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长江南岸,湘江入洞庭湖处,在罗霄山脉北段西侧,面积1.51万平方千米。
岳阳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罗霄山脉的幕阜山、连云山,最高峰为连云山主峰,海拔1600米,幕阜山主峰海拔也有1595米;西部为洞庭湖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
岳阳的地形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江一湖,一山一原。
一江就是万里长江,长江有一段是湖北与湖南的界河,岳阳也是湖南唯一濒临长江的城市。长江流经湖南,独宠岳阳,蜿蜒163千米。
一湖就是洞庭湖,李白有诗云:“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洞庭湖位于长江以南,北口汇入长江,湖面海拔20米,表面积约2740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淡水湖。湘江在岳阳注入洞庭湖,浩荡奔向长江大海。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一山是指罗霄山脉的幕阜山,主峰海拔1595米,位于岳阳东部。
一原就是称为渔米之乡的洞庭湖平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含洞庭湖),由长江和洞庭湖水系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
【巴丘,必争之地】
上古时期,岳阳为云梦之野,三苗之地,春秋属楚国,秦朝属长沙郡。
古代北方的敌军要攻湖南,舟师从长江进入岳阳后,就可逆湘江进入湖南各地。一旦有北军攻下岳阳,湖南将大门洞开,无险可守。而站在湖南的角度看,岳阳处长江中游,只要从湘江进入长江,西可至荆襄、巴蜀,东可至江东,可进可退。洞庭湖南入湘、资、沅、澧四水,水运远可通达云贵及两广。
215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孙权修巴丘城(岳阳古城前身),建邸阁(粮仓),屯兵把守。
几年后,已控制中原的曹操占领荆州,几乎将刘备和孙权逼入绝境。接着孙刘联盟在赤壁打败曹操,孙权巩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占据荆州南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控制今湖南省大部分区域。
但刘备没有占据巴丘(今湖南岳阳),因此坐立不安,道理很简单,刘备空有满壶的琼浆玉液,但壶盖子只有孙权能打开,刘备只能望壶止渴。
如果将洞庭湖视作湖南的心脏,湘江则是最大的动脉,得湘江者得湖南,这是常识,孙权洞见症结,卡住动脉与心脏的结合部巴丘。
孙权为了彻底堵死刘备,决定听周瑜之计率兵攻蜀。如果东吴灭蜀,三国就变成南北对抗,孙权曹操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然而刘备运气好,周瑜壮志未酬就死在巴丘。
鲁肃主张孙刘联盟对付曹操,力劝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如果刘备拿到江陵,等于从湖南西部获得突破,扼荆江要害,西可图巴蜀,取代刘璋;东可取巴丘,彻底打通荆州南北要道。孙权很犹豫,鲁肃当然也留有后手,留有巴丘这个战略要地。
图-吕蒙第一次偷袭荆州后双方势力范围
东吴将江陵“借”给刘备之后,鲁肃率万人屯驻边界线附近的巴丘,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建起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即岳阳楼前身。东吴保住巴丘,扼住刘备荆南四郡的咽喉,后来吕蒙两次偷袭荆州,巴丘就是东吴主要的屯兵和进攻发起点。
图-吕蒙第二次偷袭荆州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唐朝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初名“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
岳阳楼雄踞湖南岳阳,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从阅军楼至今,存世已1800年。
现存岳阳楼是清朝光绪年间整修的,高15米,为三层四柱纯木结构,楼顶酷似一顶将军的头盔。主楼结构精巧,端庄浑厚,与洞庭湖连为一体。借千里洞庭、万里长江之造化,岳阳楼有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浩然之气。
站在岳阳楼上凭栏望去,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远衔天际,洞庭湖大桥如长虹天落,跨过岳阳城直奔君山,遥望浩荡长江的气吞万里之势。晨雾暮霭中,君山公园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如见海市蜃楼。
历代割据江东者,无不视岳阳为生死门户,得之者固,失之者亡。
清朝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势如破竹,快速拿下云贵湘等省后,将主力放在岳州(今湖南岳阳)以抗清军,清廷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太平天国初期,太平军沿湘江经岳阳转入长江,再顺江东下攻入南京。如果清军能牢牢守住岳阳,将太平军堵在长江之外,形势将完全不同。
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岳州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人率先在岳阳城陵矶开商埠,设海关。
古代水运的成本优势碾压陆运,岳阳南绾三湘,北控荆汉,岳阳城陵矶是极佳的渡口,是湖南的水运门户。现在交通便利,岳阳扼长江与湘江之汇,依然是湖南省的北大门。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