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都修建过大运河,隋炀帝和唐太宗也都曾出征高句丽,那么为何隋朝最终灭亡,而唐朝却能繁荣昌盛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杨坚建立了隋朝,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全新的王朝,但实际上,这个王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北周王朝的延续。杨坚在建立隋朝时,所引起的动静,甚至比武则天建立武周,或者唐玄宗父子恢复大唐时的动静还要小,可以说,隋朝的建立是一次几乎没有流血冲突的“和平演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坚虽然表面上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但实际上他可以算是北周的第六任皇帝。北周本身就是西魏的延续,因此,加上西魏的两位傀儡皇帝,杨坚应当被视为第八任皇帝。而隋炀帝杨广,则是第九任皇帝。
如果我们将唐朝的皇帝也算上,考虑到武则天的情况,以及唐睿宗两度即位(由于唐中宗第一次当皇帝不到两个月,通常不统计在内),唐玄宗则是唐朝的第八任皇帝。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看,杨坚的地位与唐玄宗前期的地位相似,而隋炀帝杨广则类似于唐玄宗后期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人口数据。隋炀帝杨广刚刚登基时,政府所掌握的人口数为890万户。而在唐朝的贞观之治时期,政府掌握的人口数约为380万户。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大唐的总人口已经接近960万户。
事实上,宋代之前,中国的人口峰值大约就在1000万户左右,很少超过这个数字。这意味着,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所能养活的最高人口数大约就是1000万户。当社会人口接近这个数字时,社会最为繁荣,因为人力资源丰富,财富创造最多。
然而,当社会人口接近这一上限时,社会矛盾也会愈发激烈。因为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社会各阶层和利益团体开始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发生冲突。这时,最为关键的资源就是土地,因为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数量却无法增加,而且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粮食生产也未能大幅提高。
简单来说,当人均土地越来越少,而土地的产出没有显著增加时,再加上土地兼并现象加剧,贫富差距便会扩大,底层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艰难。在这种背景下,稍微有点不满,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在生产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一个人口为380万户的时代,与一个接近900万户人口的时代,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完全不同。前者的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而后者的社会矛盾则更容易加剧。更具体地说,唐太宗时期的土地数量和隋炀帝时期几乎相同,但隋炀帝时期的总人口是唐太宗时期的近2.5倍。假设唐太宗时期每个百姓平均拥有2.5亩土地,那么隋炀帝时期每个百姓平均只能拥有1亩土地,当然,这还是假设最理想的情况。
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断发展,隋炀帝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意味着百姓实际占有的土地可能更加稀少。实际上,隋炀帝时期每人可能只能拥有0.5亩土地。
因此,唐太宗时期,百姓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取更多的资源,生活压力较小,社会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即使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或者修建大运河,虽然百姓会感到辛苦,但并没有导致大量百姓生活困苦、死亡,社会动荡也因此得以避免。
然而,隋炀帝时期,随着人口激增,百姓的生活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隋炀帝所进行的大规模工程,如出征高句丽、修建大运河,虽然对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长远意义,但在当时,百姓需要为这些工程提供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赋税沉重,劳力匮乏。这使得底层百姓的苦楚更加加剧,社会矛盾爆发的风险也大大提高,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