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十官九贪”这个说法是从晚清开始流行的。这个比喻形容了当时官员的腐败现象。然而,尽管清朝有许多贪官,为什么没有出现大量的斩首抄家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贪官比谁都熟悉国家的法律,他们知道哪些钱能拿,哪些钱不能拿,哪些钱拿了不会有事,哪些钱拿了就会出事。他们非常清楚这些规则。
其中一个他们不敢动的地方就是科举。科举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中央政府会每年拨给地方一笔专门用于科举的资金。这个资金是特殊拨款,只能用来办科举相关的事务。
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皇帝对此非常重视。为了保证科举顺利进行,每年都需要修缮考场、购买科举用品,甚至还需要发放一些补助给考生。这些考生大多数都有希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机会。谁也不愿意得罪同僚,给别人找把柄。再说了,书生懂得文字,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而老师背后还有更多的老师。大家不会因为一时的小利去断绝自己的前途。
更重要的是,敢于侵占学子的补助资金,不论数额多少,都是重罪。即使是清朝著名的贪官和珅,他一生主持了多次会试,却从未在银子上动过手脚。
再说到漕运,漕运对国家的安定至关重要。很多底层官员因为参与治水而一跃成名,比如康熙时期的靳辅和乾隆时期的高斌,他们因治水有了很高的声誉。
河道的水患是历代皇帝都头疼的大问题。河水泛滥不仅能摧毁百姓的家园,还能淹没即将成熟的粮食,对国家民生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每年用于河道水运的资金往往是最庞大的。
当洪水泛滥时,这笔钱用于救灾;当气候良好时,这笔钱用于维护和加固河道。根据历史记载,清朝时期黄河每三五年就需要小规模的修缮,每十年一次的大规模修缮更是频繁。
每年都会拨款一笔专门用于河道治理,然而几年一遇的大灾难后,大家都怀疑这笔银子究竟花到了哪里。所以,关于这笔钱的去向,记录得非常详细,有时还会派遣监察御史去检查。
不过,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既然这笔大笔的银子不能直接塞进自己的口袋,官员们就采取了“花掉”的办法。河道衙门的官员们生活奢华,而河工们却常常生活贫困,辛苦工作,所获得的工钱十分微薄,甚至很多费用都被当作工人的工资发放。
这种情况造成了每年河道衙门的资金账目都很庞大,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受苦的还是百姓。
除此之外,藩库的银子也是官员们绝对不敢动的。所谓藩库,是指清代各布政司储存税银的仓库。每年从百姓那里征收的赋税,一部分运送到京城,一部分留在当地。
如果有官员私自窃取藩库中的银子,就会面临死刑。即便只是动用一两银子,也会被革职处理。没有任何人敢为这种行为求情,因为动了藩库的银子,就是自找死路。
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地方上收上来的赋税、下属的上供,以及出门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钱,他们的收入都是赚到的。所以,像这样的官员往往做得多,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