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关羽、赵云、诸葛亮等;也有许多令人震撼的经典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这个时代充满了血腥与战斗的气息。而其中一些三国人物,尤其是郭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之一。
现代人对于郭嘉的评价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有些人还会感叹“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似乎暗示如果郭嘉没有早逝,诸葛亮就不会崭露头角。那么,郭嘉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事实上,郭嘉的真实能力与外界的评价相比,可能并没有那么强。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从郭嘉的功绩来看,他并不算特别突出。让我们回顾一下他一生中的几场战役。
首先,征讨吕布。曹操在下邳攻打吕布时,由于吕布固守城池,战斗进展非常缓慢,曹军的战力逐渐下降,士兵也疲惫不堪。曹操一度想要撤兵,但这时郭嘉出来劝阻他说服曹操坚持下去,最终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击败了吕布。看似这场战斗的胜利是郭嘉的功劳,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三国志·荀攸传》中的记载,事实并非如此。原文写道:“……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也就是说,最初提出建议的是荀攸,郭嘉只是附和他而已。所以,打败吕布的首功并不在郭嘉。
第二,攻打袁绍。事实上,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内心非常矛盾。因为他与袁绍的兵力差距巨大,进攻袁绍的同时还必须顾及许昌的安全,担心东吴的孙策趁机攻击。然而,郭嘉却鼓励曹操勇敢出征,他预测孙策的野心过大,最终一定会死于自负。果然,孙策在外打猎时被许贡门客刺杀,不治身亡。郭嘉对孙策死亡的预测的确展现了他的洞察力,但这更多显示了他对于人性的理解,而非直接的战功。再者,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也并没有多大的实际贡献。相比之下,早在之前,荀彧就提出了“四胜四败论”,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曹操胜算更大。郭嘉的言辞虽华丽,却带有明显的阿谀奉承味道,实则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此,郭嘉在打败袁绍这场战役中的贡献并不显著。
第三,征讨乌丸。征讨乌丸可能是郭嘉最被外界称赞的功绩之一,但从整体来看,这个功绩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根据《三国志·郭嘉传》的记载,郭嘉提出征讨乌丸的建议时,说了许多战略分析,但实际战斗中的贡献却不多。郭嘉的建议虽有“兵贵神速”这样的名句,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最终,战斗的主要功劳应归功于田畴,他通过巧妙的奇袭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了乌丸。田畴最后被封为亭侯,食邑五百户,与郭嘉平起平坐。从这一点来看,田畴的功劳更大。
从郭嘉的地位来看,他实际上只是在曹魏谋士中属于二流人物。历史学家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将荀彧和贾诩单独列传,而郭嘉则与程煜、董昭、刘晔、蒋济四人一起归为一类,并排在荀彧和贾诩之下。显然,郭嘉的地位远不如这些顶尖谋士。
或许有些人会提到曹操在赤壁大败后曾感慨“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这更像是曹操的甩锅言辞。早在赤壁之战之前,荀彧和贾诩就已经多次劝说曹操,然而曹操依然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了惨败。即便郭嘉仍在世,是否能改变曹操的命运也未可知。
因此,虽然郭嘉的历史形象被一些后人抬高,但如果从实际战功和影响力来看,他的表现并没有那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