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度”用来计算长度;
“量”用来计算容量;
“衡”用来计算重量;
这三种单位,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秦始皇之前,各国的这些计量单位都不相同。如果要跨国做生意,就会面临很多麻烦。
例如,齐国的商人老张在网上下单,和赵国的卖家约定买10斤羊肉,准备运到楚国去卖。结果货物到达后称一称,发现重量不对。
老张和客服沟通了很久,才发现问题并不在卖家缺斤少两,而是因为赵国的“斤”和齐国的“斤”并不是一样的。两国的“斤”不是一个标准,导致了分量不对。
是不是很麻烦?
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果断出手:
以后六国的度量衡都不允许使用,全部统一为秦国的标准。
1斤就是1斤,不管是赵国的羊肉、齐国的海盐,还是楚国的水果,称出来的重量都不会再有差异。
以后老张再在网上下单,就不必担心分量不准确的问题了。
是不是很方便?
但还有一个问题:各国的货币也不相同。
像老张这样的生意,本质上属于外贸。首先他需要把齐国的货币兑换成赵国的货币,然后才能把羊肉买回来。
等到羊肉卖到楚国,最后还得把楚国的货币兑换回齐国的货币,才能真正把钱拿到手。
这样来回兑换,实在太麻烦了。
秦始皇又一次出手:
以后这些奇形怪状的货币都不允许使用,所有国家都要统一使用秦国的“秦半两”。
这种“天圆地方”形状的铜钱样式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纸币普及才逐渐被替代。
这一切都做得非常了不起。
秦始皇做了这么多的事,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三个字:
定标准!
他定下了制度标准:郡县制;
定下了交通标准:车同轨;
定下了文化标准:书同文;
定下了度量标准:统一度量衡;
定下了货币标准:圆形铜钱;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定下标准的人一定是最厉害的。以上这些标准的设立,任何一条都足以让人铭记历史。
而这些成就集中在秦始皇一个人身上,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秦始皇这么了不起,给我点个关注,应该没问题吧?
秦始皇:“合着你前面夸我这么多,最想说的就是这一句吧?”
我开个玩笑。
不过,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秦始皇把很多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的,为什么秦朝没有发展起来,短短十五年就灭亡了呢?
哪里出了问题呢?
最关键的答案是:经济没搞好。
二、为什么秦朝没有出现“文景之治”?
1、秦朝的客观条件其实比“文景之治”时期更好
我们看秦始皇设定了那么多规矩,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还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除了这些长期影响之外,当时哪个领域应该得到最大的红利呢?
答案就是:经济!
我们可以推算一下秦朝经济发展的过程:
1)由于秦始皇已经扫平六国,不用再打仗,人口不会大幅度减少;
2)老百姓不用打仗,可以安心种田,粮食生产稳定;
3)粮食充足,人口逐渐增加,社会资源开始积累;
4)资源积累后,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增多;
5)随着人口增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6)商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7)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让商业效率大大提高。
这样,农业、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经济开始繁荣,百业兴旺。
这是秦帝国经济发展应该有的样子,也是古代农业社会初期的普遍规律。
后来的“文景之治”也是遵循了这个规律。
所以,文景之治并不是汉文帝、汉景帝做了什么特别的操作,而是他们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这就让人很困惑。
“文景之治”所需的条件,秦始皇完全具备,甚至有两个条件更好。
第一,家底更厚。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几乎是从一片废墟中起步的。秦末的动荡让刘邦接手时几乎什么都没剩下。人口锐减,百姓没饭吃,连皇帝的车都找不到合适的马。
而秦始皇的家底可就厚得多了,关中和巴蜀地区的经济基础完好无损,关东六国的底子也没有完全破坏,整体经济实力远强于西汉初期。
第二,外患压力小。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代人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特别是匈奴的威胁。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频繁南下骚扰,给西汉的经济带来极大破坏。
而秦始皇时期,匈奴等草原势力还没有形成威胁,秦帝国相对强势,外部压力较小。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秦始皇手中都是一副好牌,秦帝国本应蒸蒸日上才对。
但哪里出了问题呢?
2、秦朝没有出现“文景之治”的三个原因
第一,来自六国的仇恨。
这是秦朝独有的问题。
后来的汉、晋、隋、唐、宋等朝代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只要日子过得好,皇帝是谁并不重要。
然而秦始皇的情况不同。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扫平六国,手段又极为严酷。
这种快速且残酷的征服方式让六国百姓始终没有时间融入秦国的体系,仇恨情绪积压在心头。
如果我是六国的百姓,虽然打不赢秦军,但面对秦始皇的政策,我可能会选择消极不合作。
“你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我就私下里继续用六国的计量单位;你规定了‘秦半两’货币,我就藏一些六国的钱币。”
这种消极抵抗,六国的百姓和贵族都在心里默默执行,秦始皇的政策在这些地区落实困难重重。
这样一来,经济如何能发展起来呢?
第二,法家的“重农抑商”。
我们都知道,货币是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经济的血液和润滑剂。然而秦始皇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法家推崇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秦国的经济结构极度单一。
秦国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农业和军事,商业几乎没有空间。
在这种经济结构下,货币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而在没有商业和货币繁荣的情况下,要想出现“文景之治”的盛况,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商鞅开始,秦国就几乎没有对货币的需求)
如果说前两个原因是客观因素,那么第三个原因则是秦始皇本人的主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