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打败六国后,认为自己具备了“三皇的德,五帝的功”,于是将“皇”和“帝”这两个称号结合,创立了“皇帝”这一称呼,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因此人们称他为“始皇帝”。
嬴政花了十年时间,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乱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正处于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这段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究竟属于哪个朝代呢?又为什么叫“春秋战国”呢? 简单来说,春秋和战国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它们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尽管这两段时期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属于周朝,那个由周武王建立的朝代。 但是,尽管周朝没有灭亡,实际上它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各个诸侯国之间争权夺利的乱世局面。至于周天子,他已经只是诸侯争霸的象征而已。 那么,“春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很简单。传说鲁国的史官将各国的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的顺序记录下来,每一年都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段概述。最后,这部编年史就被命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多次无缘无故地点燃烽火台,戏弄天下诸侯。最终,真正的敌人来了,结果由于没有诸侯及时援助,周幽王被杀,东周也因此灭亡。这个故事便是“烽火戏诸侯”的由来。 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任君主,他死后,诸侯们推举其子周平王继位。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于公元前770年迁都到洛邑,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虽然西周灭亡了,东周却逐渐衰弱,失去了昔日的强盛。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弱小的国家被吞并,大国争夺中原,群雄逐鹿,许多国君自立为王,相继称霸。 东周的历史延续了515年,共有25任国君。东周的建立,意味着春秋时期的到来。总的来说,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各占了五百多年乱世中的两百多年。 那么,什么是“战国”时期呢?春秋时期过后,便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分界点究竟是何时呢? 由于春秋时期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混战,诸侯国的数量大幅减少,而战争却愈加激烈,国家间的争夺也越来越频繁,灭国之事时有发生。 虽然春秋和战国看似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春秋时期,虽然周朝已逐渐衰弱,但周天子仍然保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力已经基本丧失。 “战国”这一名称早在当时便被使用,但它的开始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根据现代教科书和普遍的说法,战国时期的起点通常被定为公元前475年。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国联合起来推翻了晋国的智氏家族,实施了“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晋为诸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三家分晋”为标志,认为这代表了周礼的崩溃,诸侯国纷争,正式宣布战国时期的开始。 春秋与战国,虽然都属于东周时期,但因周王室失去了实质权力,各诸侯国争权夺利,导致了这两段历史时期的不断冲突与割据。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确切起止时间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它们的结束时间是明确的,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时。自此,持续五百多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号,秦王嬴政的统一宣告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