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商鞅这个人,他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可是我们从更深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商鞅的变法会如此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呢?太史公又是如何评价商鞅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公元前361年,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去世。在他去世之前,魏惠王亲自到府上探望他,既是为了向他告别,也希望听听他的政治遗言。临终时,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了一个人:“臣的中庶子卫鞅可以担当相国大任。”这里的“中庶子”是指相国的秘书,魏惠王听到这个推荐时,显得有些失望,因为卫鞅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魏惠王问道:“卫鞅吗?我怎么没听说过他呢?”公叔痤抓住魏惠王的手,恳切地说:“此人博古通今,勤奋务实,具有经天纬地的才华,而且他熟读前相国李悝的著作,虽然名为中庶子,实际上是下属中的智囊。国家的许多重要决策,都是他出谋划策的。虽然我多次想将他推荐给您,但一直有私心,想让他留在我身边。我最清楚他的才华。”魏惠王虽然有些犹豫,但公叔痤继续劝道:“如果大王不打算任用他,就把他杀了,免得他像吴起一样被其他国家收用,给我们带来后患。”
公叔痤去世后,魏惠王很快忙于国事,忘记了卫鞅。魏国逐渐在外交和结盟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家局势也稍有好转。这时,卫鞅离开了魏国,他听到秦国发布了《求贤令》,于是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的都城。
公元前362年,秦军攻占了魏国的庞城,秦献公去世,继位的是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此时,魏国控制着河西地区,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于是,秦孝公在这种局势下发布了《求贤令》。
卫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三次面见秦孝公。他侃侃而谈,从帝道、王道一直讲到霸道,最终打动了秦孝公。几天后,卫鞅与秦孝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谈得秦孝公全神贯注,甚至习惯性地想用手肘撑住面前的小饭桌,结果手肘撞空摔倒在卫鞅面前。据《史记》记载,秦孝公被卫鞅的言辞深深吸引。卫鞅给秦孝公讲述了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的变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关键点:
1. 重视农业,发展经济;
2. 奖励军功,增强军队战斗力;
3. 剥夺贵族特权,强化中央集权;
4. 废除人治,推行法治。
就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卫鞅开始了改变秦国命运的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当时,秦国面临着中原各国的巨大压力,国内的势力较为单一,利益关系也较为简单,这为改革的推行提供了条件。经过一系列变法后,秦国逐渐走向强盛,并开始了兼并六国的历程,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改革不仅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也为后来的秦王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43年,秦孝公被周显王封为“西部封国盟约长”,这为秦国争取到了重要的地位。卫鞅不仅在政治上有突出表现,在军事上也同样出色。他多次亲自挂帅,参与了东征西讨的战斗。秦孝公在位期间,卫鞅指挥了围攻安邑、攻打固阳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尽管商鞅才华横溢,能治国、能治军,但他的人品却并不讨人喜欢。公元前340年,卫鞅带领秦军进攻魏国。此时魏国刚刚在马陵之战中败北,元气大伤。卫鞅认为,秦魏两国互为最大威胁,此时正是秦国取胜的最佳时机。秦孝公同意了卫鞅的建议,任命他为统帅,发起了对魏国的进攻。卫鞅派使者向魏国的公子卬送去一封信,信中说道:“我曾在魏国做过中庶子,我们曾有过愉快的相处。今天我们各为其主,兵戎相见,我心里实在不忍。希望你能来我营中商议,或许我们可以达成和平协议,撤兵互保。”当时,社会虽然礼崩乐坏,但人们依旧非常看重信义。公子卬信以为真,前来会面。但卫鞅并未兑现承诺,而是趁机抓住公子卬,发动进攻。魏军大败,公子卬被捕。魏惠王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怒,割地求和,并悔恨没有早早除掉卫鞅。
商鞅因战功被封为商地,号商君,改名商鞅。虽然他推行了许多改革,剥夺了贵族的特权,但他自己却接受了秦孝公的封地,这一行为显得颇为矛盾,甚至有人认为他在实践中显得虚伪。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继位。新的秦王即位后,商鞅得罪了许多贵族,几乎所有秦国的旧势力都想除掉他。于是,秦惠王发布了通缉令,商鞅开始了逃亡生活。他首先逃到魏国,但魏惠王痛恨他,便将他赶回秦国境内。商鞅在逃亡过程中,遭遇了他当年立下的法律制约,因为他当年规定没有官方文书不得住店,他无法在客栈借宿。最终,商鞅逃到自己封地商地,然而却被秦军捕捉并处以车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