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十三岁时就立下了要成为圣人的志向。这一目标对大多数人来说,看起来过于远大甚至不切实际,连当时的状元,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对此表示不理解。圣人指的是品德高尚、智慧出众的人,类似于古代那些被尊敬的先贤。历史上,能被称为“圣人”的人非常少。
然而,回顾汉末三国时期,短短一百年里,有三个人被后代尊封为圣人。除了武圣关羽之外,另外两位分别是谁呢? 武圣关羽 关羽被誉为三国时期的“武圣”,他是一位不可争议的英雄人物。关羽在曹操的高官厚禄面前毫不动心,毅然选择跟随困境中的刘备,这一行为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曹操虽然知道关羽选择离开后,日后必然成为自己的敌人,但他依然不忍心伤害关羽,放任他去追随刘备。这种胸襟是常人难以比拟的,曹操也深知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因此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天下义士”。 在古代,许多帝王都极为推崇关羽这种忠义的臣子。正因为如此,清朝雍正年间,将关羽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的地位平等。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宋朝的岳飞同样可以被称为“武圣”。岳飞在抗金战争中的忠诚和勇敢,堪称英雄。然而,由于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与当年的金国有历史渊源,因此他们并未尊崇岳飞,而是推崇关羽。 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将岳飞与关羽合祀在关岳庙,每年春秋季节会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 智圣诸葛亮 历史上,有两个人被尊称为“智圣”,其中之一是西汉时期的东方朔,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还使得“诸葛”这个姓氏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每当人们听到“诸葛”二字,几乎都能联想到聪明睿智的人,这一切都得益于诸葛亮的伟大。 诸葛亮的名声并不仅仅来自于他的“隆中对”,这份计策使得刘备成功三分天下,成为千古传世的智慧之作。年仅27岁时,诸葛亮便展示了非凡的政治眼光。更为惊人的是,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摇摇欲坠。诸葛亮接手后,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短短几年间便稳定了国家局势。即便在夷陵之战遭遇重创后,他依然能够组织起力量,继续保持蜀汉的对外作战能力。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深思熟虑的决策和治国才能,使他成为后世尊崇的“智圣”。 医圣张仲景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大疫之时,也出现了许多救死扶伤的大医。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频繁发生瘟疫,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瘟疫发生了二十多次,令整个社会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正是在这种困境下,三位被尊称为“建安三神医”的名医出现了,他们分别是华佗、张仲景和董奉。 其中,张仲景以其在医学上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学经典,内容严谨,系统阐述了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至今仍受到医学界的推崇。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三位圣人分别是武圣关羽、智圣诸葛亮和医圣张仲景。关羽因其高尚的品德被尊为“武圣”,诸葛亮因其卓越的智慧被尊为“智圣”,张仲景则因其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以及崇高的医德,被尊为“医圣”。他们三人不仅在当时堪称英雄,直到今天,依然为后人所敬仰,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