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因病去世,时年56岁,正值蜀汉政权的危难时刻。此时,蜀汉刚刚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形势愈加严峻。刘备深知蜀汉的局势,临终时他将国政的重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特别指派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两人共同执掌蜀汉的政权。这一安排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在古代,君主在选择托孤大臣时,往往不会只选一个,而是会选两人甚至更多人,这样有利于分散权力,防止某个大臣权力过大。例如,曹丕托孤时有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孙策临终时托孤的是张昭和周瑜,孙权则有诸葛恪、孙弘等多位托孤大臣。这种安排可以有效平衡各方势力,避免某一人独揽大权,刘备的选择正是出于类似的考量。
《三国志·李严传》进一步解释了李严的快速晋升。刘备病重后,李严被提升为尚书令,并且还兼任了中都护,掌握了蜀汉内外军事的重权。这一任命,显然是为了让李严与诸葛亮分担权力,防止诸葛亮权力过大,影响政权的平衡。虽然我们常认为刘备极度信任诸葛亮,甚至在临终时授予了他决定废立皇帝的权力,但刘备却依然担心一个人掌控过多权力会导致不稳定,因此安排李严作为制衡。
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来看,刘备的信任显然是深厚的,但他依然十分谨慎。刘备的做法并不是简单的口头承诺,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分权。在古代的儒家文化中,人们常通过谦让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而刘备通过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实际上也是在示范如何通过平衡权力来维持稳定。
刘备深知蜀汉的处境复杂,外有强敌曹魏和东吴,内有豪强割据,任何一方的失误都可能让蜀汉陷入灭亡的危机。因此,他在临终时的托孤安排,实际上是在为后世铺设一个较为稳妥的治国之路。诸葛亮是蜀汉最有才干的丞相,他能帮助刘禅稳住朝政,保障国家安全。
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遗言中,虽然对诸葛亮十分信任,但他依然选择将权力分散,以确保蜀汉政权的长治久安。他希望诸葛亮能够明智地辅佐刘禅,而诸葛亮也确实尽忠尽力,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刘备为何不选赵云作为托孤大臣?赵云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且在蜀汉政权中地位显赫。但从刘备的安排来看,赵云似乎并没有获得像诸葛亮和李严那样的重任。原因可能与赵云的性格和行为有关。赵云正直、忠诚,但他的行事风格往往过于刚正,这使得他与刘备身边的其他将领,尤其是李严等人的关系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赵云在长坂坡时,独自返回救回甘夫人和刘禅,而放弃了追随刘备的安全。这一行为,虽然展现了赵云的高尚品德,但也暴露出他在关键时刻过于坚持道德底线的问题。在当时的战场上,刘备需要的是能保护自己性命的将领,而赵云的行为却显得不够灵活。这种性格上的刚直,也让他在刘备眼中相对不如关羽、张飞等人。
此外,赵云并没有积极参与刘备称王的事务。在刘备准备称王时,赵云并未上表支持,这也让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较为尴尬。而且,赵云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二人属于同一派系,这也使得刘备难以同时选择他们二人为托孤大臣。
另外,李严作为托孤大臣的选拔,也有其背景。李严虽然曾经投降过刘璋,但他为刘备平叛有功,且在蜀汉政权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尤其是在刘备远征汉中的时候,李严成功平定了成都周边的叛乱,帮助刘备稳住了大后方,这使得刘备对他更加信任。
虽然李严的选择也许让后人疑惑,但我们不能忽视他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能力和忠诚。刘备或许早已看出了李严与自己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而这种信任和依赖,也成为李严在蜀汉政权中稳定自己地位的关键。
总体来说,刘备的托孤安排充满了深远的政治智慧,他通过权力的分配确保了蜀汉政权的平衡,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权力斗争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尽管他在临终时的安排或许令人有些疑问,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安排无疑是为蜀汉的未来铺下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