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末,晋绥分局召开了一次重要的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并分享了八路军总部关于反击敌人蚕食政策的相关指示。会议结束后,晋绥第二分区司令员许光达返回自己的辖区,立即召开了一次干部会议。
许光达开门见山地说:“同志们,毛主席和总部给我们指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反蚕食斗争’,我们要挤出敌人,坚决将他们赶走。我们要鼓足干劲,团结民心,发动群众,建设民兵队伍,带领大家积极反击敌人。”
虽然许多干部都不太理解“挤出去”这一说法,认为积极进攻应当直接用武力将敌人打退,许光达耐心地解释:“抗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它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斗争。我们不仅要打敌人,还要从各个层面联合起来打败敌人。最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力量,让敌人被淹没在反抗的洪流中。”
接着,许光达详细讲解了如何“挤走敌人”,并提出了四个具体的措施:
1. 包围敌人据点:通过包围敌人并孤立他们,制造各种困难,迫使敌人撤退。
2. 占领敌人空虚的据点:等待敌人薄弱时,迅速占领其据点。
3. 策反伪军:通过政治手段拉拢伪军,分化敌人,然后进攻敌人的据点。
4. 集中兵力进攻:根据实际情况,集中优势兵力,直接攻占敌人的据点。
许光达能够迅速领会毛主席指示的深意,并提出这些切实可行的策略,这与他丰富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许光达早年参加了南昌起义、会昌战斗等战斗,曾为红六军、红二军团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担任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发表过关于军队建设、战术发展的理论文章,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42年,他调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二旅旅长,并且在晋绥第二分区积极领导抗日游击战,屡次取得胜利。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晋绥第二分区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动员和武装建设。他特别注重伪军的瓦解工作。针对不同情况,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对于死心塌地为敌服务的汉奸,绝不手软;对那些表面支持敌人、实际上倾向我方的人,给予保护;而对那些摇摆不定、常常变换立场的人,则通过劝说和策反争取过来。
有一天,侦察员报告说,神池县的伪县长张芝纲即将调任五寨县。许光达经过调查得知,张芝纲并非完全忠诚于日本。他决定采取计策,派人严密监视张芝纲,最终在五寨县的老牛坡埋伏成功,将其活捉。面对被捆绑的张芝纲,许光达开诚布公地表示:“只要你愿意投诚抗日,站在人民这一边,我们一定会给你出路。如果你做出贡献,享有的待遇和我们的战士一样。”
张芝纲答应了许光达的条件,并根据指示写下了一篇揭露日军暴行的文章和一封劝说亲友不要支持敌人的公开信。几天后,这些内容在抗战日报上发表,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张芝纲的转变,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更大的变动随之而来:镇守偏关的伪军大队长张镇戍也受到启发,写信表示愿意投降八路军。许光达在回复中表示热烈欢迎,几天后,张镇戍带领200多名伪军投降,成了许光达战斗的有力支持。
1943年,晋绥军区决定扩大抗日根据地,目标定在了敌人防守严密的管涔山区。敌人在此修筑了坚固的防线,但许光达凭借机智,成功实施了虚张声势的战术,通过制造声东击西的战术,最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在八角堡,敌军驻守的200多名日伪军固守在围墙高耸、炮楼林立的堡垒中。许光达没有选择硬攻,而是通过引蛇出洞的策略,巧妙地让敌人掉入了埋伏圈。伪军追逐八路军的队伍时,遭到了突然的伏击,许多伪军被俘或击毙,敌人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通过一系列的成功战术,许光达不仅挤走了敌人,还大幅度瓦解了伪政权,建立了更广泛的抗日政权。他的这些策略和胜利,极大鼓舞了当地的抗日力量。
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晋绥第二分区的反蚕食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果,伪军的统治被彻底瓦解,抗日力量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参考文献:
1.《许光达大将画传》,张树德主编、田越英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十大大将——许光达大将》 姚有志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