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则夏禹”玉印研究
王德埙
“帝则夏禹”玉印规格:高3.8公分,正方形边长4.7公分;重241.5克。
对该玉印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847年,公元1178年,即南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淳熙五年制品。
遵义何元静大师收藏。
凡是牵涉到夏王朝和大禹王的都是必须重视的大事件。因夏朝和大禹王事关华族上古历史,举世关注。
侧面照片:
印面照片:
考证
编码1为“不(帝)”,
按:
“不”是“帝”的特殊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减笔而来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百度)。
编码2为“则”,指模范或榜样。
编码3为“夏”,夏王朝。
编码4为“虫(禹)”,禹属于虫部族,故“虫”是禹的初文。
德埙按:“帝则夏禹”意为皇帝以夏朝大禹王为榜样。
夏朝是从大禹开始还是从禹字夏启开始的,史学界分歧很大。现代一般认为应该是夏启.大禹是打下了夏朝的基础,虽然他有意培养自己的儿子启接替自己的位置,但他并没有正式建立世袭王朝的根本制度“家天下”,是启接位才标志着“家天下”制度的建立。
本印证明南宋君臣经过研究,认定夏王朝第一位帝王就是大禹。夏朝是从禹王开始的。这代表了赵宋的史学见解。
另外,参见“都市头条”王德埙文:《中美首次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蓝宝石虎纽“夏禹之玺”研究》,大禹王也通过帝玺认定自己是夏王朝的开创人。
至此,史学界的这桩公案可以结束了:“夏禹”二字盖棺论定。
那么,宋孝宗为什么要以夏朝大禹王为榜样呢?
宋孝宗,本名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原名赵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秀州(今浙江嘉兴)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宋孝宗面对内忧外患,励精图治、补偏救弊,又勤政节俭,在位期间国内秩序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创造了"乾淳之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显然,宋孝宗面对内忧外患,决心以伟大的禹王为榜样,励精图治、补偏救弊,又勤政节俭,在位期间国内秩序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创造了"乾淳之治"。
本玉印如此重要,也要做的如此小巧,也完全是为了节省玉料,由此映证了“勤政节俭”历史记载。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香港达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筹备处工作人员、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