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家族能够在晚明时期继续维持其势力,关键在于家族成员擅长站队,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选择多方下注,确保家族的利益无论如何都能得到保障。
首先来看一下六国公: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他们的去世时间也非常有意思: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去世,李善长在洪武二十三年,常茂在洪武二十四年,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冯胜在洪武二十八年,而邓愈则在洪武十年去世。
其中,韩国公李善长因涉及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郑国公常茂本因父亲常遇春的功绩而得封,后来因为与冯胜发生矛盾,被收回兵权,爵位也被削去,最后逐渐被闲置。常茂的弟弟常升在洪武年间因为牵扯蓝玉案被杀,另一种说法则是他在建文年间参与北军作战时阵亡。曹国公李文忠自然死亡,但他的儿子李景隆在建文年间支持朱允炆与朱棣对抗,最终兵败,后来又出卖了朱允炆,被朱棣削爵软禁。宋国公冯胜握有兵权,与朱元璋的儿子关系密切,在蓝玉案后被朱元璋猜忌,最后被赐死并剥夺了爵位。卫国公邓愈也自然去世,但他的儿子邓镇因与李善长联姻而被牵连进胡惟庸案,最终被杀。
这些国公世系的中断,都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或者是被皇帝猜忌,或者是站错了队。
而徐达家族的情况则不同。徐达在洪武十八年去世,这一时间恰好避开了洪武二十年以后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因此,徐达与李文忠、邓愈一样,能够自然去世。
徐达有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和四子徐增寿。徐添福早逝,所以我们暂且不谈。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并且深得朱允炆的宠爱,为支持朱允炆对抗朱棣不遗余力。尽管朱棣登基后,徐辉祖并没有被杀害,而是被软禁。四子徐增寿则是朱棣的秘密支持者,在关键时刻影响了朱允炆的决策,为朱棣的靖难之役立下了功劳,但在朱允炆登基后,徐增寿最终被刺死。次子徐膺绪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保持中立,成为一个典型的“中间派”。
此外,徐达还有四个女儿,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女徐氏,她是朱棣的皇后。自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徐氏便坚定支持丈夫。在北平城被李景隆围困时,徐氏亲自登上城楼,组织妇女们参与抵抗。朱棣登基后,徐氏与朱棣的感情依然深厚。
通过这些家庭成员的行动可以看出,徐家实际上在政治局势中下注了三个不同的选择:长子徐辉祖支持建文帝朱允炆;四子徐增寿和长女徐氏支持朱棣的靖难;次子徐膺绪则保持中立。无论是朱允炆胜利,还是朱棣成功,或是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徐家总是站在最有利的局势一方。
正因为如此,徐达的家族势力不仅得以延续,而且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变动中保持稳定,直到晚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