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去世,女真人迎来了年仅35岁的皇太极登基。许多人认为,努尔哈赤已经通过建立八旗制度,将大明打得无法自持,而皇太极接下来的工作不过是将垂死的大明彻底击败。这样看来,皇太极的贡献似乎不如父亲,甚至不如他之后的孙子。但实际上,皇太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清朝延续296年国祚上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努尔哈赤的贡献。
努尔哈赤在位时,始终把女真视作自己的“家人”,而对其他民族要么不加关注,要么是敌对关系。他的治下,女真以大明为死敌,视其为头号仇敌,对敢于反抗的人进行屠杀,把俘虏变为奴隶。除去大明,他还与蒙古和朝鲜有过激烈的冲突,甚至与本族的叶赫部也不和。因此,当皇太极继位时,面对的不是一块“熟透的桃子”,而是外有大明、蒙古、朝鲜的威胁,内有种种问题和危机。
皇太极为何能从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继位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详细解释,今天我们重点来看皇太极的个人优点。皇太极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他爱读书。据《建州闻见录》记载,皇太极是女真人中少数懂得读书写字的人,而在努尔哈赤的手下,几乎没有文盲,大家的生活重心是游牧和打猎,知识几乎被忽视。在这样的环境中,皇太极对读书的热爱显得尤为突出。
如果皇太极不读书,他也许就会像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太子褚英那样,不懂尊敬前辈、拉拢新伙伴,导致与其他势力的矛盾不断,无法获得支持。或者像努尔哈赤的第二任太子代善一样,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和儿女,让自己失去本应有的力量。再或者,他像努尔哈赤的嫡子莽古尔泰一样,因一己私欲而做出极端举动,失去所有支持者。相比之下,皇太极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掌握时机,既能隐藏锋芒,又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实力。
皇太极在继承汗位之后,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他能成功复兴女真,得益于他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外交手段。在对外政策上,他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对蒙古采用了婚姻联盟的方式。他与蒙古的联姻,不仅稳固了与蒙古的关系,也帮助他稳定了后方,减少了内乱的风险。对朝鲜,皇太极则采取了压迫性的政策,一方面打压其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掠夺资源来削弱其经济基础。
与努尔哈赤的做法不同,皇太极并未一味对大明采取敌对态度。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迅速向大明示好,提出议和,并表示愿意与大明进行和平谈判。大明给了他一定的面子,但皇太极并没有停步不前,等到机会成熟后,他又恢复了进攻。
皇太极不仅在军事上有建树,他在治理国家时,也注重了文化的建设。1626年,他发布了《满汉别居令》,宣布“满汉一体”,并允许汉人从农奴恢复为平民。这个看似平常的举措,其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元朝曾统治过中原,但他们实行的四等人制度,导致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感,且未能得到足够的中原人才的支持。相比之下,清朝在建立初期,便强调重视中原的智慧与经验,这为清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中原人的支持,清朝的力量无论如何也难以征服中原。单单一个山海关就能挡住他们好一阵子,而中原人提供的攻城技术和军事支持,是清朝能够顺利进军中原的关键。此外,皇太极通过建立“汉八旗”制度,进一步整合了汉族人才,增强了中央集权,从而减少了分裂的风险,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皇太极更是下了大功夫。他开始推动文教事业,要求有地位的女真家庭的孩子必须读书,并亲自翻译《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他培养了大量有才干的官员,为清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皇太极通过知识、文化、外交手段和军事策略的结合,成功地将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引向了复兴。他的贡献,尤其是在促进清朝稳定和延续方面,远比努尔哈赤和后来的清朝皇帝要重要。金庸曾评价皇太极为“自唐太宗之后,中国历朝帝王中少有能与他比肩者”。这正是对皇太极政治才能和历史地位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