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天津马拉松开赛在即
河东区把“ 非遗宝藏”和“ 文创好物”
搬到了半马终点金茂汇
跑完步不用急着走
来逛一逛非遗文创市集
亮相上合的河东非遗
郑氏漆器制作技艺
作为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郑氏漆器制作技艺创新性地将陶瓷、大漆与中国传统工笔技艺相融,先选取经典艺术式样制瓷为基,再以漆画技法勾勒中国画意蕴,通过彰髹、莳绘、剔红、剔犀、螺钿镶嵌等多般绝技髹涂装饰,让瓷之温润与漆之光泽完美契合,尽显传统工艺的匠心巧思。这门技艺曾在上合峰会上惊艳亮相,以雅致东方韵味收获外国友人的青睐与赞赏。
郑氏漆器制作技艺既是对传统非遗的传承延续,也凝结着传承人郑勇深耕古代文献、潜心钻研复原的心血。2023年,郑勇工作室获评“第一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始终秉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与香港理工大学、蒙古国立教育大学等携手,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交流与深度合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在国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传播,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注入鲜活力量。
此次天马赛事期间,参赛选手可现场体验漆扇制作,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曾氏津派盘扣技艺
民国初期,第一代创始人曾新甫举家迁居天津,将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带到津门沃土,开启了百年传承之路。如今这门技艺已历经四代人坚守,与曾氏津派盘扣一同获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项目。
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曾氏津派盘扣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良和创新,将盘、缝、包、缠等工艺融于一体,融入配色、拼接等巧思。一枚小小盘扣,需经布料熨烫、上浆、扣条缝纫、粘合等多道繁杂工序,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方能成就兼具古韵与巧思的精致模样。这门凝聚着东方美学的技艺曾亮相上合峰会,凭借独特韵味深受外国友人喜爱。
百年岁月流转,曾氏华服与曾氏津派盘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经纬之间延续着津派服饰的匠心与韵味。
扎根河东的匠心传承
天津茉莉花茶拼配工艺
天津,作为北方唯一有明确建市记载的最大港口城市,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便成为南北物资交汇的枢纽,海河文化与中西交融的独特底蕴,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这门始于明清的非遗技艺,与天津河海相连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各地茶叶在此汇集,为拼配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基础。
天津茉莉花茶以“拼配”见长,制茶匠人需精准把控不同产地茶叶的性味、香气、外形,再按黄金比例融合,经多轮窨制让茶香与茉莉香深度交融,最终成就独特风味。上世纪初,这门技艺便名扬天下,被誉为“北方第一香”。
历经数百年传承,2022年,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成功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枚承载着河海记忆与匠心的“茶香名片”,至今仍在杯中续写着中华传统制茶工艺的韵味与传奇。
祥禾饽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祥禾饽饽铺”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晚清时期,由杨公廷创办。在第二代掌柜时,祥禾老铺“定居”天津,传承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在“祥禾饽饽铺”传承人的认知中,糕点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中国人情感联结的纽带。
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祥禾饽饽铺非遗糕点制作传承人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融汇南北糕点精髓,将“搓、揉、叠、甩”四大手工体系练就得炉火纯青。每一块饽饽都历经精细打磨,在味觉的醇厚、形态的精巧与文化的底蕴中,让传统糕点焕发持久活力。
近年,祥禾饽饽铺在坚守古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推出传统古法、创新融合、养生健康三大系列产品,更携手故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打造联名佳作,实现老字号的现代化转型。
传统手工冷法皂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冷法皂制作技艺,承载着千年中华洗护智慧,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魏晋时期的“澡豆”,药圣孙思邈更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详尽记载了这一古老洗涤剂的制作法门。传统手工冷法皂制作技艺遵循古法,将天然油脂、草本精华等原料精心调配,通过独特的冷制工艺,使皂体在低温下自然熟化,不添加化学助剂,最大程度保留草本的滋养活性。成品皂色泽自然,质地细腻,散发着淡淡的草木香气。
今年1月,传统手工冷法皂制作技艺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追求天然环保的当下,这门非遗技艺凭借天然成分、传统手法的核心优势脱颖而出,加之百年传承的文化底蕴,既契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洗护的需求,又彰显着传统工艺的可持续魅力,成为河东非遗中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独特存在。
津沽泥彩塑制作技艺
泥塑艺术植根中华沃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美术形式。津沽泥彩塑制作技艺始于清末民初,历经百年沉淀,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天津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被誉为“立体的年画”。
这门非遗技艺最具辨识度的,便是“褒衣博带”的服饰造型,人物形象身着薄薄贴合的衣服,衣纹褶皱的线条多且浓密,刻画出了人物的曼妙体态,飞动的袍袖飘带,展现出“洛神出水、吴带当风”的飘逸,尽显人物风韵。其魅力更藏于工艺细节:生动活泼的造型、精妙绝伦的技法、浓艳鲜明的色彩、独具匠心的纹样,以传统写意手法塑造经典形象,直观传递劝善教化的文化内核。
百年岁月流转,津沽泥彩塑在烟火气中坚守匠心,既保留着中华泥塑的艺术基因,又融入津门民俗的独特韵味,成为兼具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非遗瑰宝。
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技艺
年画历史源远流长,自隋唐发轫,经北宋趋于成熟,明代走进寻常百姓家,至清乾隆年间达至鼎盛,更成为宫廷贡品,承载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津沽手绘(贡尖)年画技艺历经百年沉淀,作为京津冀地区民间绘画的“人文活化石”,忠实记载着地域社会变迁、历史脉络、文化传承与百姓的生活图景、信仰习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
历代传承人始终坚守中国绘画传统精髓,以独特技法勾勒百态人生。传统作品以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为核心主旨,寓意吉祥顺遂;新作则紧扣时代脉搏,以激发时代理想为鲜明特色,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从宫廷贡品到民间瑰宝,津沽手绘(贡尖)年画以其深厚的艺术价值、珍贵的历史价值与广泛的社会价值,成为京津冀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津派周氏风筝制作技艺
作为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津派周氏风筝制作技艺在传承人代代坚守中,始终延续着“津奇”美誉,更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焕发蓬勃生机。传承人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让这门古老技艺既守得住经典,又玩得出新意。
从三米多长、由十多个零件精巧拼接的传统风筝“福禄万代”,到优化古法工艺、融入“福寿财”吉祥元素的板子风筝“瑞启三多”,每一件作品都藏着传承人的巧思。而总长100米的大龙风筝更是惊艳四座:打破传统龙风筝艳丽民俗的固有印象,以更显威严的国风时尚设计重塑造型,将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精准契合年轻人的喜好。
津派周氏风筝以多样形态、多元表达,既保留着“能拆能叠”的经典巧思,又不断拓展着传统技艺的边界,成为河东非遗传承中兼具文化底蕴与潮流活力的亮眼名片。
藏着津韵的伴手好礼
同样设在半马终点的,还有河东区文旅文创宣传台。“海河礼物”集结非遗瑰宝与创意文创,老津卫茉莉花茶的鲜香、大直沽酒的醇厚、祥禾饽饽铺糕点的甜润,让非遗味道触手可及;《东游绘》图册与明信片、贡尖年画冰箱贴、海河漫游打卡书签、煎饼果子玩偶等文创产品,将河东风光与民俗特色融入日常。
体育文创同样亮眼,河东区精心打造体育形象IP“东鞠驹”,以其为周边设计的徽章与冰箱贴为体育爱好者和文创收藏者带来了别样惊喜。在徽章与冰箱贴作品中,“东鞠驹”以各式运动姿态灵动呈现,飒爽身姿不仅展现着活力风采,更巧妙呼应了河东区“足球之乡”的美誉。
“齐氏绣鞠”继承了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绣制工艺,创新使用中草药的功效搭配,纯手工填充于球体内部的技术,融合刺绣、编织、美术、构图、中医药养生等多种技艺,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功能性等价值。非遗的醇厚与体育的活力在此交融,为跑友与游客送上兼具纪念意义与实用价值的河东特色礼物。
信息来源:津韵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