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赵国由名将廉颇率军迎战秦国主将王龁。在最初的三个月里,赵军接连三次败于秦军之手。第一次交战时,赵军虽然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但秦军也斩杀了赵国的副将茄,这一损失对赵军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廉颇作为主将,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个月后,秦军再次发起进攻,攻破赵军阵地,斩杀赵军四名都尉,并夺取了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属于中层武官,直接带兵作战,他们的死亡意味着赵军士气和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到了七月,廉颇明白硬碰硬已不可行,于是在营地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主动避战。然而秦军攻破了赵军西边营垒,又杀死两名都尉。短短三四个月间,赵军损失了裨将一名、都尉六名、两座重要城池以及数座营垒,士兵伤亡估计在五万左右。
廉颇为何会在面对名气不如自己的王龁时连连失利?王龁虽然不如白起、王翦声名显赫,但在秦国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其战功仅次于秦军顶尖将领。王龁作战以勇猛著称,长平之战中,他带领秦军硬碰硬,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战果。相比之下,廉颇以勇气闻名,善于指挥军队、敢于冒险,但面对秦军的强大兵力和坚韧攻势,他的谋略并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实际上,长平之战的胜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主将的谋略水平和双方军队的综合实力。廉颇虽勇,但赵国整体实力不及秦国,兵力和国力都处于劣势,即使主将能力出众,也难以扭转战局。赵国粮草有限,前线作战消耗巨大,赵王不允许廉颇继续守势,最终导致赵军惨败。
尽管如此,廉颇依然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曾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深入齐国,击败齐军,攻取阳晋,显示了他敢于迎战强敌的勇气。长平之战后,赵国兵力严重受损,但廉颇仍能在邯郸之战中守卫都城,联合魏、楚联军击退秦军,以弱胜强,展现了卓越的战斗能力。
廉颇的一生,正体现了在强敌面前的勇气和智慧。赵国国力衰弱、国君昏庸,但他仍能带领弱势军队抗衡秦国,阻止了赵国更早的灭亡。他与李牧类似,是赵国最后的中坚力量。廉颇的存在,让赵国在战国末期尚能苟延残喘;他的缺席,则意味着国家走向灭亡。因此,廉颇不仅以勇气和谋略闻名,也因其对赵国命运的关键作用,被后世尊为战国四大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