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他的犹豫不决和过于宽厚。他的优柔寡断,让他在权力争夺中失去了主动,也让历史最终将皇位送给了更果断、更有手腕的李世民。
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建成已经收到了可靠的警告——李世民可能会对他不利。消息来自皇宫内部,由李渊的宠妃张婕妤传出。早在此之前,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就通过与宫中宠妃的关系,掌握一些宫廷动态。
当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入宫告状李建成、李元吉时,张婕妤及时将消息告知了他们。李元吉建议李建成第二天请个病假,不去上早朝,并动员手下兵力守卫府邸,以防李世民暗算。然而,李建成不听劝告,依旧亲自前往早朝,最终中了李世民的埋伏,命丧玄武门。
李建成为什么敢不防备?这源于他的天真和自信。他手下有两千长林兵和三百幽州突骑,加上李元吉的七百私兵,再有李渊的支持,完全可以在长安掌握优势。相比之下,李世民只有八百余名私兵,根本没有胜算,尤其是在皇宫内。李建成坚信李世民不敢轻举妄动,就算真敢,也不可能下死手。毕竟他们是至亲骨肉,李世民若动手,也难以向父亲李渊交代。
正是这种判断,让李建成选择不做防备,他甚至希望借此逼出李世民的动作,好趁机反制。然而,他低估了李世民的谋略。李世民筹划“玄武门之变”已久,目标不仅是击败李建成,而是直接掌控李渊,夺取皇位。李世民下定决心,要么成功,要么绝不罢休。只要在玄武门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即便无法立刻控制李渊,李渊出于家族和未来的考量,也不会阻止他,甚至会替他掩盖政变真相。
李建成过分依赖父亲的支持,错判局势,自以为不可替代,却未曾想到李世民早已准备好绝对行动。正因为李建成缺乏政治眼光和果断手腕,才会输得彻底。若他能听从李元吉或魏征的劝告,及时采取防御或主动出击,结局或许不会如此凄惨。
总而言之,李建成失败,是性格与判断的失败,也是历史必然。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则在于他的果敢、远见以及不留退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