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秦之殇——扶苏的悲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视天下,他的小儿子胡亥央求随行,秦始皇虽有犹豫,但最终同意。行至沙丘时,秦始皇病重,急忙写下遗嘱,将兵权交给蒙恬,并指示葬礼事宜。很多人认为,这份遗嘱意味着扶苏将成为继承人,秦帝国可能迎来不同的未来。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情。史书记载:“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
赵高此时掌握了最大的“信息差”,既是胡亥的老师,也是蒙恬的敌人,他隐瞒了皇帝的死亡。随后,他秘密与李斯会合,通过威逼利诱,使李斯倒向自己,最终扶持胡亥登基,秦帝国从此走向深渊。
作为原本的正统继承者,扶苏远在边疆。赵高不仅隐瞒皇帝死亡,还伪造诏书,以皇帝口吻责令扶苏“违逆天命”,要求其自杀。扶苏得知后,悲痛欲绝,最终选择自尽。这一事件被史书称为“沙丘政变”,成为秦帝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扶苏之死让秦帝国再无回旋余地,甚至在陈胜吴广起义中,反秦势力还以扶苏名义号召民众,显示其死的冤屈与影响。
二、扶苏的能力与信仰
扶苏真的是历史上传说的“愚弱”之人吗?实际上,他并非如此。秦始皇给他取名“扶苏”,出自《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象征着刚强与德行。幼年受皇帝宠爱,聪慧且仁厚。成年后,扶苏展现出两面性:刚毅果敢,同时仁厚温和。学界普遍认为,他倾向于儒家思想,而身处法家盛行的秦朝环境中,成为法家中的儒学代表。
扶苏敢于直谏父皇,反对过激政策,赢得文官百姓的敬重,却因此触怒秦始皇和李斯。他在边疆监军蒙恬期间,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蒙恬配合稳守边疆,遏制匈奴南侵。可以说,扶苏不仅具备政治与军事才能,也拥有民心与文官支持,是秦始皇名副其实的继承人。
三、扶苏之死的内因
然而,沙丘政变打破了一切。赵高伪造诏书命扶苏自尽,蒙恬劝他复请,仍无法挽回局面。扶苏面对皇帝的“旨意”,选择了服从自杀,这看似愚蠢,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他无法依靠蒙恬和儒生,朝中重要人物如李斯、赵高掌握军权,王翦之孙王离背叛,使局势无可逆转。即便秦始皇尚在人世,扶苏也不敢反抗,因为面对皇权与法律,他的任何抗争都将被视为不孝与叛逆。
扶苏的果敢和仁厚在信息不对称下显得悲剧。他曾敢与父皇对抗,但那是基于正统继承人的身份。而当局势变化,他孤立无援,最终选择了自尽。扶苏的死,标志着大秦帝国命运的不可逆转:扶苏死,大秦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