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二年的寒冬,马邑城破的消息像冰棱子砸进晋阳宫。李渊攥着那份措辞严厉的敕书,指节泛白得几乎要嵌进木头案几。
殿外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窗棂上,呜呜咽咽像哭。他盯着案头那枚鎏金虎符,忽然想起三年前与隋炀帝同游汾阳宫的情景 —— 那时炀帝拍着他的肩笑称 “阿叔”,转头却在他离宫后,悄悄派人查抄了他留在长安的府邸。
“父亲,朝廷特使已在门外候着了。” 李世民的声音打断了思绪。十七岁的少年一身戎装,眉宇间藏不住的锐气,却在对上父亲眼神时,悄悄放缓了语气。
李渊缓缓起身,袍子摩擦地面发出细碎声响。他知道,这一去长安,恐怕再难活着回来。可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那是当年在河东结识的豪杰所赠,上面刻着的 “潜龙在渊” 四个字,早已被摩挲得发亮。“告诉特使,我随他走。” 他顿了顿,补充道,“让建成在河东多备些粮草,就说…… 就说我怕开春闹饥荒。”
其实哪是怕饥荒,他是怕自己再也等不到开春。
二
被囚的那些日子,李渊总盯着牢房的天窗发呆。透过那方狭小的光亮,他能数清掠过的飞鸟,也能想起这些年藏在暗处的手脚。
早在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时,就有人劝他趁机起事。那时他刚任弘化郡留守,手握十郡兵权,身边聚拢着长孙顺德、刘弘基这些避兵役而来的豪杰。可他把劝进的人绑了送进京,转头却给李世民捎去密信,让他悄悄结交江湖义士。
“父亲这是何苦?” 李世民当时在信里不解。李渊回信只写了八个字:“鹰隼敛翼,待风而飞。”
他太懂隋炀帝的猜忌了。当年姨父杨坚篡周建隋,靠的就是 “藏锋” 二字。自己身为北周八柱国之后,又是皇亲国戚,稍有异动就是灭门之祸。所以他故意沉湎酒色,收下地方官送来的美女金帛,甚至在朝堂上装出昏聩的样子,任由御史弹劾自己 “贪墨无能”。
牢房的潮湿气浸得骨头疼,李渊却忽然笑了。他想起去年派李建成去河东 “安抚乡邻”,其实是让长子联络当地的坞堡势力;想起让李元吉在太原 “练习弓马”,实则在偷偷打造兵器。这些看似零散的举动,早像一张网,悄无声息地撒了出去。
还好,隋炀帝最终没杀他。突厥的步步紧逼,让朝廷不得不重新倚重这位能征善战的 “阿叔”。赦免令送达那天,李渊摸着冰凉的牢房墙壁,心里清楚:属于他的风,要来了。
三
回到太原的第一个深夜,李渊就把刘文静请到了府中。这位前晋阳县令因与瓦岗寨有牵连被罢官,此刻正憋着一肚子火气。
“裴寂那边我已经打点好了。” 李渊给刘文静倒了杯酒,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他掌管晋阳宫的粮草兵器,只要他点头,大事可成。”
刘文静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明公当真要反?可朝廷派来的王威、高君雅还盯着咱们呢。”
“盯着才好。” 李渊呷了口酒,眼底闪过一丝狡黠,“下个月你就伪造一份敕书,说炀帝要征调太原百姓去辽东打仗,年纪从十五到六十不等。” 他知道,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百姓,最恨的就是征兵。只要民怨一起来,他就能名正言顺地募兵。
果不其然,假敕书一出,太原城人心惶惶。李渊打着 “保境安民” 的旗号募兵,十天就招了近万人。王威、高君雅看着日渐壮大的军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抓不到半点把柄 —— 这些兵都登记在 “抵御突厥” 的名册上,合规合法。
说实话,李渊这步棋走得真妙。他甚至主动派使者去见突厥始毕可汗,送上厚礼称臣,条件是 “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归突厥”。身边人都觉得屈辱,他却摆摆手:“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等进了关中,这些都能加倍拿回来。”
那些日子,李世民忙着在军营里笼络将领,李建成从河东带回了数百壮士,连女婿柴绍都带着一批江湖高手赶来。太原城表面平静,暗地里却像一口烧滚的油锅,就等火星子落下。
四
大业十三年二月,火星子真的来了。刘武周起兵反隋,攻占了汾阳宫,还自称 “天子”。
消息传到太原,王威和高君雅立刻来找李渊,催他赶紧出兵讨伐。两人刚走,李渊就拍着桌子笑了:“真是天助我也!”
他当即下令:“募兵备战,抵御刘武周!” 这一次,没人再敢阻拦。短短几天,他又招了一万多兵,还把库房里的兵器甲胄全搬了出来。
可就在出兵前夜,李渊忽然把王威、高君雅抓了起来,罪名是 “勾结突厥”。原来他早安排人伪造了突厥使者的书信,就等着两人上门催战的这一刻。刀架在脖子上时,王威才恍然大悟,可已经晚了。
六月十四日,李渊在太原誓师。他穿着一身崭新的铠甲,站在点将台上,看着三万将士齐声高呼,忽然想起当年在杨坚麾下征战的日子。那时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一方诸侯。
“诸君听令,西进关中!” 他拔出佩剑,指向西方。阳光照在剑刃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这支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就像早就演练过无数次。攻破西河城时,士兵们秋毫无犯,百姓提着茶水点心来劳军,李渊站在城楼上,看着这一幕,悄悄对李世民说:“当年在河东埋下的种子,如今该开花了。”
五
后来的史书里,太原起兵成了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壮举。说他瞒着父亲密谋,直到万事俱备才逼着李渊点头。
可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写得清清楚楚,那些年的布局,全是李渊亲力亲为。这位亲身参与起兵的史官,不会说谎。毕竟李世民登基后重修国史,总想把自己塑造成天命所归的英雄,却忘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证据。
就像李渊被囚时带在身上的那枚玉佩,后来传给了李世民。玉佩背后除了 “潜龙在渊”,还有一行极小的字:“大业九年,河东记”。那正是他开始暗中准备的年份。
从大业九年到十三年,整整四年。李渊像个耐心的猎人,一步步布下陷阱,直到猎物走进射程。太原城头的烽火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是酝酿了千日夜的惊雷。
想想也真是有意思,历史这东西,总被胜利者打扮得光鲜亮丽。可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算计与等待,终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里,露出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