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朝代更迭是常态,历史上没有永远的帝王。成王败寇,谁拥有足够的实力,谁就有机会坐上帝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朝代更替的意义并不大,往往只是换了一个姓氏。若形势好转,百姓或许能够享受更好的治理,免受封建压迫;如果形势恶化,百姓便从一个困境跳进另一个困境,甚至可能再次爆发农民起义,迎来新的朝代。
而对于失去王朝的帝王来说,结局往往是死亡。对于皇室贵族和宗亲而言,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他们的命运不只是简单的生死,而是面临着长时间的折磨。首先,皇室贵族家族庞大,无法随着前帝的死亡而消失;其次,他们的家族基业依然存在,无法完全抛弃,一旦逃亡也难逃新帝的追捕。更重要的是,新帝即位后,往往会对前朝的势力进行彻底清洗,皇室宗亲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例如,明朝灭亡时,太祖朱元璋的数百万子孙几乎被农民军和清军斩尽杀绝,这种惨剧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至于清朝,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宣统帝溥仪在位时,清朝的皇室贵族约有三千多万人。可是,宣统帝退位之后,不到几年时间,这一数字骤减至大约八万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消失的贵族并没有被国民政府屠杀,也没有选择逃亡,而是纷纷改姓成为汉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做出这一选择呢?
首先是旧三民主义的威胁。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人士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政权。在清朝被推翻之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纲领,其中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让满族贵族感到恐惧,因为“鞑虏”指的就是他们自己。为了保命,许多贵族选择改姓,成为“汉人”。
其次是民族仇恨。尽管国民政府并未对他们展开清洗,但曾经遭受满族压迫的汉族百姓却不会轻易放过这些满族贵族。自从满族入关以来,他们对汉族百姓的压迫和屠杀让汉族人民积怨已久。清朝灭亡后,这些积压的仇恨终于找到了出口,很多曾经欺压百姓的满族贵族遭到了百姓的愤怒。为了保命,他们只能选择改姓。
最后,满人已然汉化。虽然清朝是满族建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人口在中原地区逐渐融入汉族社会。清朝晚期,三千多万满族人中,许多人连满族语言都已不再使用,文化、生活方式逐渐被汉族文化同化。满族人自己逐渐变得“汉化”,使得他们更难以与过去的满洲身份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