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 “智商税”,戳破多少家长的教育幻梦?
“你让小孩学这些有毛用,先把语文学好了!” 围棋冠军柯洁的怒斥如同惊雷,将弥漫在中产家庭中的编程教育热潮劈出一道裂缝。那些刚刷完上万元学费,看着孩子在屏幕前拖动代码块的家长,心头难免一紧:难道真的为 “焦虑” 交了智商税?
如今的商场里,儿童编程机构的广告早已无孔不入。“赢在起跑线”“做 AI 时代主人” 的标语,精准叩击着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 别人家孩子都在学,自家娃不学仿佛就要被淘汰。于是,几千上万的学费成了 “未来保险费”,家长们隔着玻璃窗看着孩子拼出小动画,便觉得 “竞争力稳了”。可柯洁一句 “智商税中的智商税”,瞬间击碎了这份自我安慰。
柯洁的怒喷,藏着三重清醒逻辑
别急着指责柯洁 “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位与 AI 巅峰对决过的棋手,恰恰戳中了儿童编程教育的关键病灶,核心不在反对编程,而在警惕 “过早” 与 “虚火”。
“先把语文学好” 绝非随口之言。语文承载的理解力、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正是编程的底层根基。代码本质是逻辑语言,若孩子连题目要求都读不懂,怎能拆解抽象的编程逻辑?正如 Worktile 社区所指出的,编程离不开数学的严谨思维与语言的表达精度,没有这些 “内功”,再花哨的代码学习都是沙上建塔。柯洁的切身体会更为深刻:真正的智能源于深邃思考,而非简单拼凑代码,而这些能力恰恰藏在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中。
市面上多数低龄编程课,实为换了包装的图形化游戏。孩子或许能玩得开心,偶尔锻炼逻辑,但机构鼓吹的 “保送名校”“成为码农” 纯属谎言。有机构将 9800 元的机器人课包装成 “AI 启蒙”,孩子学三个月只会搭电风扇,连基础代码都没接触;更有甚者,把乐高拼装直接等同于编程教育。这种 “伪编程”,不过是利用家长焦虑的圈钱工具。
当下编程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对人才要求水涨船高,而组件封装与自动编程技术的发展,正不断压缩基础编码岗位需求。普通家庭投入数万学费,未必能换来对等回报,反而可能因期望落空扼杀孩子兴趣。
不过,将所有儿童编程一棍子打死也失之偏颇。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优质编程教育能激活孩子的逻辑中枢与创新引擎,持续学习半年可使瑞文推理测试得分提升 15%,对注意力与抗挫力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家长是否厘清了学习目的:这种出于攀比的投入,大概率会沦为 “智商税”,不如把时间精力放在阅读与数学基础上。选择系统性课程(而非零散自学),将其视为 “复杂积木” 而非 “职业捷径”,且不挤占户外运动与基础学习时间,编程课便有其价值。
柯洁的怒斥,本质是对教育功利化的警示。在 AI 浪潮席卷的今天,家长最该做的不是追风口、赶时髦,而是帮孩子夯实语文、数学等基础,培养可迁移的思维能力。就像围棋对弈,真正的竞争力从不是死记招式,而是千锤百炼的大脑。当孩子拥有了强大的理解与创造能力,无论未来技术如何迭代,他们都能成为从容的弄潮儿,而非被焦虑收割的 “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