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条英机是二战时期日本的首相,他的上任标志着日本对英美宣战的开始,因此他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被视为二战轴心国阵营的主要领导人。然而,他的能力平平,甚至被戏称为“只能管理二十挺机枪”,那么他是如何成为首相的呢?
东条英机是日本陆军的一个著名“鹰派”人物,他主张强硬的军事路线,甚至宣称要同时与美英苏三国开战。在许多历史文章中提到,日本选他担任首相是为了推动与英美开战,但事实上事情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爆发前的国际形势:
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由于战败国德国遭到严苛的处置,同时战胜国之间对于胜利果实的分配也不满,二战的种子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便已埋下。德国作为战败国,一心想着复仇,而日本虽然是战胜国,却得到的战利品远远不够,感到十分不满。美国虽在战争中贡献巨大,但由于当时世界主要由英法主导,美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样希望通过新一轮战争重塑世界秩序。
当时,美国的国内舆论普遍主张“孤立主义”,即认为美国拥有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优势,应该远离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然而,美国高层却希望能够尽早参战。1941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着战事的推进,美国开始逐步修正中立政策,向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
1941年,随着美国逐渐介入战争,美国开始向英国和其他盟国提供军事物资,逐渐加大了对战争的支持。而与此同时,日本在亚洲的扩张,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也成了美国参战的重要理由。
1939年3月,日本占领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美国随即宣布不再续约《美日通商航海条约》。1940年6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并宣布将在包括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和关岛在内的区域实施控制,这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
1941年7月,随着日本在东南亚扩张的步伐加快,美国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这对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日本国内的“强硬派”要求采取军事行动,而另一部分人则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面对这一局面,东条英机的名字开始被提到。其实,东条并不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军官,甚至可以说他并不具备足够的领导能力。但他却有一个重要特点:他绝对服从命令,且忠于天皇,这使得他成为了首相的最佳人选。
东条英机的背景并不显赫。虽然他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但他自己并没有显现出特别的才能。东条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最终通过了陆军大学的考试,直到31岁才毕业,远比其他同龄人晚。他的军事能力也被一些同僚轻视,甚至有战略家认为他只能管理少量机枪。然而,他在日军的晋升速度却异常快速,最终成为陆军大臣,并被提名为首相。
东条成为首相并非因为他有卓越的领导力,而是因为他在军方的强硬派中有足够的威信。实际上,当时的首相近卫文麿并不愿承担开战的责任,因此在1941年10月选择辞职,东条被推举为新的首相,以便更好地说服军方支持可能的谈判结果。
10月17日,东条被晋升为陆军大将,并正式担任首相。他的上任,意味着日本将走向与美英开战的道路。虽然东条在战争中能力有限,但他巧妙地运用权术,迅速积累了权力,成为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他的上台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也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尽管东条英机的军事才能有限,但他依靠强硬派的支持,以及忠诚于天皇的立场,最终掌握了日本的最高权力。在战争爆发后,他成为了日本近代史上最具权势的人物之一,带领日本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战争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