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历史充满传奇色彩,与其他朝代的统一方式不同,明朝的统一是从南方开始,最终统一了北方。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微,甚至可以说,他是所有开国皇帝中最为低微的。他的出身使得许多人在解释朱元璋所做的一些荒唐举动时,都认为这是与其低微出身相关。
在明朝的历史中,最令人铭记的一件事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带领船队远航,广交朋友,取得了“万邦来朝”的盛况。明朝的强大不仅表现在军事和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与外交上。然而,明朝的灭亡也无法避免,和许多朝代一样,它也有着不可避免的黑暗面。最令人不齿的,便是明朝恢复的一个古老制度——殉葬。
2007年,湖北钟祥发现了一座明朝的亲王墓,墓主名叫朱栋,是朱元璋的第23个儿子。因为出生得较晚,当时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已经年满11岁。朱栋的生前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成就,早逝的他甚至没有留下儿子。他被朱棣封为郢靖王,并收回了他的封地。然而,朱栋的墓在历史上却创造了一项不寻常的记录,那便是墓地被炸的次数最多。自1999年开始,爆破的次数多达7次,最深的盗洞竟达到8米深。幸运的是,这座墓地的地宫未曾遭到严重损坏,专家因此得以研究这座完整的藩王墓。
当专家打开地宫时,发现除了郢靖王夫妇的遗骸外,还在两个耳室内发现了6具腐朽的棺木和尸体。通过分析熊牙齿,专家判断,这6具尸体是未成年少女,显然她们是殉葬者。殉葬制度在汉朝时期早已被法律禁止,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奇怪地恢复了这一制度,并将其列入了祖制中。祖制明确规定,三类人必须在死后陪葬:一类是作为贡品送来的高丽贵妃,二类是皇帝生前侍寝的宫女,三类是未能生育的嫔妃。
历史上,很多宫女和嫔妃在皇帝死后,常常表现得极为伤心,仿佛她们为皇帝的去世而哭泣。其实,她们的哭泣更可能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哭。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时,竟有38位嫔妃被殉葬;而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殉葬人数虽有所减少,但也有16人。各地的藩王也遵循这一祖制,用未成年女子来为自己殉葬。
在2005年,湖南望城的一个古墓中,发现了一位名为张妙寿的明朝谷王奶妈的墓。即便只是奶妈,谷王依旧安排了两名少女为她殉葬。甚至在1464年,临终的明英宗下令废除殉葬制度,堪称他为数不多的值得称道的举措。然而,专家在开掘明朝古墓时,却频频感叹,明朝的这一制度无比黑暗,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