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吕雉穿上婚纱即将离家时,吕公忍不住泪水:“乖女儿,别怪父亲狠心,家里的安全只能靠你为家族忍辱。”
如果历史的时光倒流,我们或许能看到这段情景。
历史上记载,吕公擅长相面,一眼识出刘邦的潜力,于是将年轻的女儿嫁给了刘邦。实际上,这个故事未必完全准确,我将以一种更贴近情节的方式解读这段历史,这纯粹是我的个人推测,未必有确凿证据。
吕公,原籍河南单县,曾是战国宋国的贵族后裔(很可能是姜太公的后人),祖上做过官,也从事过商业。在秦朝时期,像他这样的没落贵族后代不在少数。
根据当时的秦制,吕公凭借家资,完全可以为儿子们谋得一份稳定的差事,全家人安安稳稳过日子。然而,六国灭亡后的贵族后裔们不甘心,始终渴望恢复昔日的荣光。像项梁、项羽、张良、张敖等人,吕公也不例外。于是,这些人逐渐变成了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继续过着不正当的生活,结交门客,闹事、打架,甚至做些违法勾当。张敖便是因为这些原因而逃亡,项氏叔侄则因此流亡到江东,张良也因此成了通缉犯。
吕公也不能安于现状,他因与人发生冲突,闹出人命,遂遭到仇敌追杀,不得不带着家人逃亡。由于难以远走,他想起沛县有个朋友——沛县县令,希望能得到他的庇护,至少能暂时找到个落脚地。于是,吕公一行人仓促逃到沛县。
沛县县令待吕公不错,不仅提供了安身之所,还帮他做了两件事:首先,他提议娶吕公的女儿为妾;其次,他安排了一场宴会,邀请了当地的名人,尽显排场。
然而,当吕公得知县令的“提亲”之事时,感到极为愤怒,怒摔盆砸锅:“这是什么人!我拿你当朋友,竟想趁机霸占我的女儿!”吕公的妻子也很生气,劝他:“你早该意识到这一点,和这些人交往,从来没有好结果。现在只能低头,想办法应对。”
吕公无奈,回想自己之前的朋友已经没一个可靠的,只能听从妻子的建议,暂时屈服于县令。
而县令的宴会并非简单的社交聚会,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阴谋”。县令将宴会的组织任务交给了主吏萧何。萧何聪明,洞察了县令的用意——这不仅是宴会,更是让吕公从“朋友”变成“岳父”的关键。
萧何是当时的主吏掾,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长。他亲自操办如此隆重的宴会,显然是为了让吕公看清县令的“面子”。宴会开始时,萧何宣布,礼金达到一千金的,可以上堂就席,低于一千金的则只能在院子里随便坐。所谓一千金,折合今天约为3万至5万元,简直是敲诈,远远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宴会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萧何突然看到刘邦走了进来,心中一惊:“你怎么也来了?” 刘邦笑着踢了他一脚:“你能来,为什么我不能来?县令请客,怎么不告诉我?我怕白吃吗?”
萧何心里吐槽,但表面上依然笑着说:“兄弟,别去这场宴会,大家都傻,改天我请你。”刘邦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随礼一千金?我来就是一万金,赶紧念唱!”
萧何惊愕,但依然照办:“刘季随礼一万金。”
负责收钱的官员有些懵:“萧大人,他并没有给钱。”萧何苦笑:“记下就行,白条。”
这一声高喊,引起了两个人的注意——县令和吕公。县令脸色阴沉,心里更是烦躁。刘邦在沛县是个有名的“地头蛇”,和当地的流氓混得风生水起,连县令都不敢得罪他。
吕公看到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他很高兴沛县竟然还有能压得住县令的人,意味着刘邦是一块可靠的靠山;但另一方面,他也觉得刘邦不是什么简单人物。既然刘邦不惜冒犯县令来参加宴会,那肯定是对他女儿有意,他担心女儿会因此遭遇不幸。
而萧何则在旁边冷眼旁观,心里明白,这一切其实不过是为了拍刘邦的马屁。他偷偷地给吕公介绍刘邦,吕公听得脸色变幻无常,心里终于明白:刘邦虽然年轻,但在沛县有很大的势力,县令不敢得罪他。而且,刘邦并不在乎贵族身份,愿意娶吕家的女儿,这对吕公来说,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保障。
最终,吕公怀着复杂的心情,将女儿吕雉送进了刘邦的洞房,开启了这段注定改变历史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