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白起、李牧、王翦和廉颇被誉为四大名将,秦国和赵国各占两席。白起被认为是四大名将之首,但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的才能丝毫不逊色于白起。李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所依赖的国力较弱,但即便在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的疲弱状态下,他依然能凭借赵国的有限资源,北击匈奴,西御强秦,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了赵国的赵括,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中,赵军约45万人被坑杀,令赵国的战力严重削弱。战后,白起继续分兵三路扩大战果,指挥王龁攻占赵国的皮牢,司马梗夺取太原,而他亲自领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意图一举消灭赵国。然而,秦国的进攻引起了赵国和韩国的联合反应,他们派遣使者携重金游说秦国的范雎,最终促使秦国与赵国达成和议。赵国割出六座城市,韩国割出垣雍,秦王昭襄决定暂停攻势。
这场和议虽然暂时让赵国得以喘息,但赵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赵武灵王的改革未能完成,军事依赖过度,导致赵国的根基越来越虚弱。即便如此,赵国也并非毫无反击之力,赵国成功在邯郸之战中战胜秦军,导致秦军损失近30万人。赵国和其他诸侯国联合收复了多个失地,迫使秦国暂时休养生息。
赵国在这段时间逐渐恢复了实力。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即位,李牧也逐渐崭露头角,指挥一系列成功的战役。李牧在公元前244年攻打燕国,成功夺取武遂和方城。两年后,燕国派剧辛进攻赵国,李牧的部下庞煖大败燕军,俘获二万余人。赵悼襄王继续发动攻势,成功夺回燕国的貍阳城。李牧的事迹大致可分为两阶段:一是北部边境抵抗匈奴,二是以抵御秦国为主。
李牧的成功,首先体现在他在赵国北部的防线对抗匈奴。他精心挑选士兵,组织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精锐部队,集结了约20万的兵力,进行充分的战斗准备。当匈奴部队侵入赵国境内时,李牧采用了佯败战术,诱使匈奴单于亲率大军进入赵境。接着,李牧指挥赵军展开钳形攻势,将匈奴军队完全包围,经过激烈战斗,歼灭了大部分匈奴骑兵。
当秦始皇即位后,秦国再次向赵国发起进攻,桓齮率领秦军逼近邯郸,赵王急令李牧指挥军队应战。李牧采用稳守反攻的战术,成功突袭秦军大营,俘获了大量秦军,最终大败秦军。李牧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然而,李牧的命运并不圆满。在公元前229年,秦国再度进攻赵国,赵国朝廷内部发生了动荡。赵王迁的宠臣郭开受贿谗言,冤枉李牧谋反,赵王最终决定罢免李牧,改由赵葱和颜聚指挥。李牧被捕并处死,临终时,他感叹道:“赵将亡!”李牧的死为赵国埋下了祸根,第二年,秦国大破赵军,俘获赵王迁,赵国最终灭亡。
李牧若不死,赵国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李牧的指挥才能丝毫不逊色于白起,但由于赵王迁听信谗言,导致了赵国的灭亡。从李牧的战绩来看,他的军事才能与白起平分秋色,遗憾的是,赵国未能把握住这个宝贵的将领,最终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