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原本是由贺龙将军亲自创建的,纵队的司令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都是贺龙的得力助手,打了不少硬仗。这个部队的战绩一度非常出色,几乎没有过失败。但在彭德怀总指挥的领导下,第一纵队接连遭遇挫败,贺炳炎和廖汉生也因此受到了批评。两人对这次的批评感到十分不满。
1947年8月,第一纵队发起了进攻陕西榆林的战斗,然而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依然未能攻下敌军防线,反而遭遇了敌军增援,不得不下令撤退。当时,彭德怀得知此事后,给一纵的指挥部打去了电话,愤怒地批评道:“你们是一群没胆量的兵,整支队伍都怂,贺龙的脸都被你们丢光了!” 这一番话让本就心情不佳的廖汉生感到非常愤怒,他忍不住与彭老总发生了争执,还拍着桌子说:“让你看看贺龙的部队到底是怎样的!”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不久之后,由于西北野战军的命令传达不到位,第一纵队错过了一个重要的战机,彭老总再次严厉批评,贺炳炎也忍无可忍,怒气冲冲地拍着桌子回应:“对了也骂,错了也骂,就你一个人最正确!我不干了!” 此事最终被贺龙得知后,他严厉训斥了贺炳炎和廖汉生,要求他们服从彭德怀的指挥,不能与上级对抗。虽然贺龙的批评让两人表面上服了软,但内心的反感依然存在。这时,林伯渠主动找到了他们,进行了劝解。 林伯渠是“延安五老”之一,威望非常高,担任着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等重要职务,他的意见贺炳炎和廖汉生自然要听。林伯渠对两人说道:“有句话说‘有威可畏,有德可怀’,彭总正是这样的人。你们要看清楚,彭总的威严背后有着崇高的德行。他的威严正是来自他的德行,你们越了解他,甚至遭到批评越多,越能感受到这一点。” 林伯渠的话让贺炳炎和廖汉生恍然大悟,开始重新认识彭德怀。毕竟,贺炳炎和廖汉生性格刚强,不喜欢别人硬压他们,而林伯渠没有强迫他们低头,而是通过讲述彭德怀“德”的一面,巧妙地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因为在性格上,强硬的人最能被“德”所打动,而不是单纯的威压。正如廖汉生后来所说:“我们一纵的干部挨了彭老总、贺老总、林主席的批评,经过这一番批评,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了,对彭总的认识也更加准确、深刻。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因为批评而失去冷静。” 这件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不能靠强硬手段,而是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沟通,而这些方法必须基于事实,不能无凭无据。如果你要说某人有“德”,就得有充分的依据,而彭德怀的“德”不仅仅表现在公正无私的决策上,也体现在他对待部下的方式上,正因为如此,林伯渠的劝解才如此具有说服力。 1954年,彭德怀成为新中国的首任国防部长,并提议廖汉生担任副部长。当时,国防部共有七位副部长,其中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四位是大将,萧克和李达是上将,且前两位是排名最前的上将,而廖汉生仅为中将。这也充分说明了彭德怀对廖汉生的重视,并体现了他广阔的胸怀和公正无私的领导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