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的中原大地到西南的崇山峻岭,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曾被战火洗礼。
但是,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中国有一个省份,堪称 “最安全的省” ,据说它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经历过什么大规模的战役,甚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太平。
在中国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真的存在这样一块“世外桃源”吗?如果真的有,它又是谁?又凭什么能够独善其身呢?
八闽大地为何“兵家不争”?
这个传说中“最安全”的省份,其实指的就是福建。很多对历史地理有了解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为什么是福建呢?难道它有什么金钟罩铁布衫不成?翻开福建的地图,就知道了。
咱们摊开中国地形图就会发现,福建的地形非常有特点。它的山地和丘陵面积,占了全省总面积的绝大多数,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说法。所以,福建境内缺少大片的平原,到处都是连绵起伏的山脉。比如,著名的武夷山脉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福建与内陆的江西隔离开来。
在古代,这种地形对于行军打仗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想象一下,一支数万人的大军要进入福建,他们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隧道,只能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缓慢前行。粮草运输会变得极为困难,庞大的军队很容易因为补给线被切断而陷入绝境。
同时,复杂的地形也使得大兵团无法展开阵型,骑兵这种古代战争中的王牌力量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相反,这种环境却是打游击战的绝佳场所。
所以,对于古代那些逐鹿中原的军事家来说,福建就是一个“鸡肋”。攻打它吧,费时费力,伤亡惨重,而且由于土地贫瘠、资源有限,就算打下来也捞不到太多好处。
不打它吧,它又偏安一隅,对中原大局构不成什么实质性威胁。久而久之,福建在军事战略家眼中就成了一块 “兵家不争之地”。他们宁愿把宝贵的兵力投入到一马平川、资源富饶的中原地区,也不愿意来福建的山沟沟里“啃硬骨头”。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隔绝,成了福建两千年来最重要的“护身符”。
“绝对和平”还是“相对安宁”?
聊完了地理优势,我们再回到历史本身。福建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真的“没打过大仗”吗?这个说法需要我们更严谨地看待。如果“大仗”指的是像长平之战、赤壁之战那样动辄几十万大军对决、直接影响王朝更迭的顶级战役,那么福建确实很少成为这类战争的主战场。
纵观历史,当中原地区因为战乱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候,偏居东南的福建往往能成为一个相对安宁的避风港。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比如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就有大量中原士族迁入福建,躲避战火。
然而,“相对安全”不等于“绝对和平”。福建的历史并非一张白纸。比如,在明朝时期,福建漫长的海岸线使其深受倭寇之苦,戚继光等名将就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再比如,到了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战火也一度蔓延至福建境内。太平军曾三次攻入福建,虽然因为地形限制,未能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那样形成大规模的占领和拉锯战,但福建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
所以,福建只能说是“相对安宁”。
东南沿海的“一片净土”?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其海空优势,迅速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推进。从北方的河北、山东,到中部的江苏、浙江,再到南方的广东,沿海省份几乎全部沦陷。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福建是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唯一一个没有被日军完全侵占的省份。这在当时几乎一片焦土的中国东部,确实显得格外突出。
为什么日军没有像对待其他沿海省份那样,全力攻占整个福建呢?
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福建的山区里同样寸步难行,后勤补给线极为脆弱。日军高层评估后认为,投入大量兵力去征服福建全境,战略收益很低,属于得不偿失。
他们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沿长江西进,或者打通南北交通线,福建并非其主攻方向。
这并不意味着福建就真的“十分太平”。事实上,福建人民也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日军虽然没有深入内陆,但他们凭借海军优势,对福建的沿海城市进行了残酷的轰炸和占领。
重要的港口城市厦门在1938年5月就早早沦陷 ,省会福州也曾两度被日军占领,军民伤亡惨重。日军的飞机更是频繁空袭福建各地,制造了无数惨案。
但是,由于日军未能深入广大的福建内陆山区,这些地区便成为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福建的军民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与日军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因此,说福建在抗战中“十分太平”是不准确的。
只能说相比于其他彻底沦陷的省份,确实为后方保留了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地。
结语
福建并非一部“和平童话”。从抵御倭寇到抗击日寇,八闽儿女从未缺少保家卫国的血性与勇气。
它不是敌人不来,而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大规模的入侵变得异常困难和不划算,从而在宏大的历史尺度上,大大降低了它成为核心战场的概率。
地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福建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