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正三品官员,左都御史与工部尚书哪个更高?同样是正三品,大理寺卿和太常寺卿谁的地位更高?同样是正四品,道员与通政司副使的排位又如何?这些问题不是读者提问,而是清代官制研究者在梳理官职体系时自发思考的。或许大部分人很难直接给出准确答案,但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清代官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级官员的等次”。
简单来说,“同级官员等次”就是在官员品级相同的情况下,岗位的排序和政治地位有所差别。明清时期,文武官员均分九品十八级,这是官制的基本框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额外的差异。
第一类差异是大臣与普通官员之分。根据《清会典》《清史稿·职官志》等官方文献,常提到“三品以上大臣”、“三品以上文武大臣”、“一品大臣”等称谓。由此可见,大臣的门槛定在三品,也就是说正四品及以下的文武官员,不属于大臣行列。大臣地位最高,尤其是京城的各部院长官,几乎涵盖内阁、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大理寺等重要岗位,这类官员大多为枢臣或九卿。
第二类差异是同品级的大小之分。以三品、四品为例,存在“大三品”和“小三品”的区别。例如正三品中,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属于“大三品”,而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等属于“小三品”。康熙时期,吏部便制定了在京各衙门职官的《品级考》,并写入《大清会典》,明确了大、小三品的排序。之所以有“大、小”之分,是因为都察院、宗人府、通政司、大理寺和顺天府这些岗位职责更重要,政治地位自然更高。在晋升机制上,大三品官员若有空缺,会优先选拔;小三品官员则在大三品无合适人选时才考虑。这类似现代机关中,财政局或教育局等关键部门的科级官员,比其他部门拥有更高的权职。由此可见,同为正三品,大理寺卿地位高于太常寺卿。
第三类差异是京官与外官之别。清代官制规定,同品级的京官高于外官,同品级文官高于武官,当然各省督抚情况例外。举例而言,正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高于正三品的按察使;正四品的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高于正四品的道员。乾、嘉两朝的史料中,也有不少道员晋升为大理寺少卿或通政使副使的记录,进一步印证了京官高于外官的原则。因此,同为正四品,通政司副使的地位要高于道员。
第四类差异是加衔所带来的政治地位提升。这种情况很常见,例如大学士有些加了太子太保、少保等宫保衔,而有的则没有。加了衔的大学士排名优先,晋升或待遇上也更有优势。类似地,其他官员如道员、知府、按察使若加衔,在晋升过程中也享有优先权。所谓“大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因满汉双轨制,人数实际为18人。六部尚书在其中排序靠前,之后是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尽管通政使、大理寺卿都是正三品,但与从一品的尚书、左都御史仍有差距。
最后是六部尚书与左都御史的排序问题。吏部规定,侍郎、尚书调转升迁必须遵循部门繁简次序。例如,工部侍郎晋升要按部就班,调任兵部、刑部,再转礼部、户部。吏部左侍郎可升为左都御史,但一般不会直接提拔为工部尚书。由此可见,左都御史的地位略低于工部尚书。历史上,乾隆五十年大修《会典》时,有大臣建议提升左副都御史品级,但乾隆认为都察院职责不如六部繁重,最终仍维持正三品。由此可见,左副都御史在正三品中仍居大三品第一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排序适用于正常情况下,特殊情况或个别例外也存在,如有不同见解,欢迎读者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