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黄岩谊/庞玉宏课题组与张弛、吴小红团队联合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通过对长江流域北缘河南八里岗遗址58例古代个体(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晚期)的全基因组分析,成功复原了该区域一幅跨越4000年的遗传图谱,不仅揭示了黄河与长江流域交汇融合的文明史诗,亦首次揭示了5000年前中国已经存在的父系社会组织结构,为深入探究史前社会形态与演变提供了关键遗传学证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这一多学科交叉团队告诉记者,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与黄河流域粟黍农业和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两大核心区域密不可分。史前时期,这两大文明摇篮地带之间的人群如何互动、文化如何交流、社会结构如何演变等,一直是考古学、人类学及遗传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然而,受限于关键区域古人基因组数据不足,尤其是长江流域早期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历史及其社会形态信息的基本缺失,使我们对这些核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长期匮乏。”
研究团队通过改进古DNA测序方法,从75份样本中判定52人的性别,发现男性数量是女性的两倍。更重要的是,所有男性的Y染色体单倍群高度一致——他们拥有共同的父系祖先,而女性线粒体DNA却呈现出极高多样性。这种“父系同源、母系多元”的遗传格局,正是父系社会“女性外婚和从夫居”婚配模式的典型特征。团队还进一步构建出跨越数代的亲缘结构,首次用遗传学证据证实: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我国已存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的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仰韶文化晚期这种大型二次合葬墓盛行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逝去的家族成员团聚而重新埋葬,以强化本家族以血缘为纽带的凝聚力,增强后代对家族的认同等。该研究首次利用分子人类学与遗传学实证支持了这一猜测,实现了有关人类早期社会组织探究的新突破。
研究显示,早在6500年前,以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早期人群(如福建奇和洞、亮岛人群)和山东半岛新石器早期人群(如扁扁洞、小荆山遗址人群等)为代表的东亚古南方和古北方基因成分,在八里岗遗址周边区域已发生深度混合。但文化更替未必总伴随基因置换。当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北上至此,当地人群的南方基因并未显著增加;当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南下时,北方基因也未立即占据主导。真正的转折发生在42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时期,南方基因突然大规模涌入,使得此时的人群遗传多样性达到顶峰。
庞玉宏表示,这一时间点与全球性气候事件“4.2千年冷干事件”惊人吻合。当时气候剧变可能导致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人群向北迁徙,不仅改变了八里岗地区的农业结构,更重塑了人群基因图谱。这一发现将环境变迁、农业转型与基因流动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因果链,展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强大威力。
“可以说,这项工作为理解中国史前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文化与人群互动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坚实证据,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黄岩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