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连片、气候无常,草地上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死考验,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草原示范地,焕发新生机。
“草丛下是无底深潭,马陷进去,瞬间没了踪影,只留下一串水泡。”这是一位老红军对草地的回忆。1935年8月,红军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毛儿盖出发,开始穿越若尔盖大草原。这片“魔毯”般的草地,当时被称为 “陆地上的死亡之海”。
在没有任何可靠道路的情况下,红军在海拔3000-4000多米的高原沼泽中行军七天七夜,才到达第一个有人烟的地方——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此次过草地,成为长征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过草地的严峻挑战
川西北草地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段,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3500米以上。80多年前,这片区域被称为松潘草地,其中若尔盖草地是几路红军都经过的地域。
草地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夏季的草地,白天温度可达30℃,夜晚却会骤降至0℃以下。雨雪冰雹来去无常,遍地沼泽泥潭,茂密的水草下隐藏着致命陷阱。
“举目荒凉,一片草野,四周矮山也不长一棵树木。一路腐质土浸满了污水,没有草根的地方,脚踏下去直没过膝盖。”老红军刘统这样回忆。
过草地有“三难三怕”:行路难、筹粮难、御寒露宿难;怕掉队、怕中毒生病、怕踏进沼泽。最大的威胁是饥饿。由于川西北地瘠民贫,红军筹粮十分困难。
有的部队只筹到两天干粮,却要面对七天以上的行程。
红军过草地时,干粮吃尽后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树皮。一些部队成立了由共产党员组成的试吃小组,先行尝试野菜,确保安全才让其他战士食用。
“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和鞍子都煮来吃。” 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所在的班14人减员到7人,不得不吃用牛皮做的枪带、皮带。轮到吃周广才的皮带时,他恳求战友:“咱们饿着,也别吃了,把它留下来吧,这是我的战利品呀。”这半条皮带后来被珍藏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
寒冷和疾病同样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战士们穿着单衣,在寒夜里冻得瑟瑟发抖。草地的水因长年泡着腐草,又黑又臭又有毒,不能直接饮用,许多战士因喝了有毒的水而生病甚至死亡。
更为悲壮的是,当彭德怀命令王平带兵返回班佑草地接应滞留战士时,发现700多名红军战士已全部牺牲,他们背靠背坐在河滩上,永远闭上了眼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三大主力在草地行军中的损失超过一万人。
红军之所以选择这条极端危险的路线,源于之前的战略困境。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
由于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决策,导致红军错失夺取松潘的战机。国民党军借此在岷江一带形成铁壁合围之势,集结了200多个团的兵力。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被迫选择穿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北上。
1960年,为纪念红军经过草原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所作的贡献,国务院批准设立红原县,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成为全国唯一因红军长征而得名的县。
新时代的绿色革命
80多年过去,这片曾经吞噬上万红军生命的“吃人”草地,如今已发生历史性转变。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草原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已实现了由21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国家林草局通过实施“双重”“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草原修复治理。
科技手段已成为草原保护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已构建“天空监测、地面核查”的监管模式,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提高监管效率。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立案查处破坏草原案件近5万起。
红原草原如今已成为国家“红色草原”示范地。2022年8月,红原草原入选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的第一批“红色草原”名单。这片草原已成为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红原草原的生态功能优良,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共有463种,其中饲用植物299种,优良牧草154种,素有“高原草地精华”之称。近年来,红原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获得“四川最具人气高原湿地”“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等荣誉。
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取得显著成效。红原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坝红军长征遗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干乔红军过草地遗迹。当地围绕保护长征文物、讲好长征故事,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红绿融合的发展之路
红原县坚持自然为本、红色为魂,推进红绿融合发展。积极打造草原观光、草原修养、草原运动、游牧体验等旅游产品,精心打造“重走长征路·过草地”红色文旅精品线路。
在若尔盖县,“胜利曙光”——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前,经常开展微党课活动,讲述红军穿越草地的艰辛历程。各族群众团结一心,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2023年,国家林草局与内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区共同推进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取得31项初步成果。同时开展了39处国家草原公园和18处国有草场试点建设。
曾经吞噬生命的沼泽,如今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草原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纪念碑旁,游客们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过草地时,一位叫谢益先的战士把自己仅有的一袋干粮给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此后每到吃饭,他便悄悄找野菜吃,最后饿倒在草地上,没能再站起来。
如今,红原、若尔盖一带已成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当地农牧民不再为基本生存发愁,而是享受到了生态红利——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绿色产业发展和红色旅游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今年4月的最新数据显示,草原生态保护已形成良性循环。那些曾经被红军鲜血浇灌过的草地,现在正以蓬勃生机回报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