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文化人?
在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他的经历,堪称自学成才的典范。虽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算高,但他也不是完全没接受过教育。他小时候曾短暂地上过一年多学,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字,算是有了些启蒙。
有趣的是,朱元璋年轻时大部分是在皇觉寺学习文化知识。作为一名僧人,朱元璋在寺庙里必须学习识字、写字,因为修行过程中需要读经文、做功课。就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虽然他一开始是不识字的,但在做了几年和尚后,也能勉强写写字,至少能记下便条。鲁智深修行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而朱元璋在15岁时进入寺庙,25岁离开,算起来在寺庙里修行了大约六七年。以他的智慧和天赋,六七年时间学会了读书写字,对于他来说并不困难。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在起义军中脱颖而出,获得重用?不仅因为他在战场上英勇果敢,还因为他具备了一个重要的能力——能读书写字。在当时,起义军大多数都是农民,能识字的人少之又少。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的郭子兴起义军中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这也是他能迅速获得重用的原因。
史书记载,当时的郭子兴非常欣赏朱元璋的才智,迅速提拔他担任亲兵九夫长。朱元璋不仅勇敢精明,做事得当,还能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很快便在部队中树立了良好的名声。郭子兴对他十分器重,任何重大决策都会和朱元璋商量。
尽管朱元璋是和尚出身,他与真正的书生相比,文化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不过,朱元璋还是能写诗,而且他写的诗歌有时也显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例如,他写过一首: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再如: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他还曾写过: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朱元璋能写出这些诗歌,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不过,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并不是他成功的唯一原因,最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学习。在他的一生中,朱元璋不断学习,积累新知识,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打仗时,他也没忘记继续学习。
朱元璋在掌权后,特别注重文人雅士的招揽,他不仅学习了不少东西,还虚心向别人请教。比如,他曾让宋廉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并且自己也向宋廉学习书法。如今,博物馆中保留着一些朱元璋的亲笔手稿,从这些手稿来看,朱元璋的毛笔字写得相当不错,有着一定的水平。
有记录显示,朱元璋在1367年前后,即在他还在打天下时,写下了《总兵帖》《大军帖》《吴王手谕卷》,这些字虽然无法与书法大师相比,但与普通儒生的水平相比已经算得上很优秀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书法在他晚年时还有所进步。
历史学家陶宗仪曾对朱元璋的书法作过评价:“神明天纵,默契书法。”近代的康有为也曾称赞朱元璋的书法为“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其实,朱元璋本就是一个军政天才,即便文化程度较低,也不是什么值得特别指摘的事。毕竟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算高。就像诸葛亮所说的:“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许多历史上的大人物,如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等,都是以实际才能来匡扶天下,而非依赖书本知识。
不过,要管理一个国家,至少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是必要的,不能低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基本标准。否则,治理国家便会举步维艰,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