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国民党著名将领,被誉为蒋介石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抗日战争中,他取得了多次胜利,曾打败过日本名将冈村宁次,并成功收复郑州,还带领远征军收复滇西,打通了中印公路。他在中印缅边境战场的表现得到了美国将军史迪威的高度评价,史迪威称他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
然而,卫立煌并非蒋介石的亲信,两人因为政治理念差异,常有争执和猜疑。蒋介石对卫立煌产生过怀疑,而卫立煌也不满蒋介石的做法。尽管如此,卫立煌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依然出色,成为国民党军中一员极具威望的将领。
1938年,卫立煌与毛泽东偶遇,并与这位中共领导人产生了钦佩之情。新中国成立后,卫立煌弃暗投明,放弃了前往台湾的计划,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那么,是什么让卫立煌最终选择站在毛泽东一方呢?
卫立煌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早逝,由大哥卫立炯抚养长大。大哥参与了辛亥革命,卫立煌也受其影响,投身革命。1917年,他成为孙中山的卫队成员,逐步获得信任与提拔。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通过斗争成为国民党领导人,卫立煌跟随蒋介石参与多次战斗,展现了不凡的军事才能。1936年,他被任命为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并晋升为陆军上将。
尽管卫立煌最初对共产党没有好感,且蒋介石一度对中共进行打压,但随着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卫立煌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那时,他被软禁在西安,期间得知蒋介石在南京方面的官员试图让国共合作破裂,只顾自己利益,这使他深感失望。而中共则派遣高级代表与张学良、杨虎城进行和谈,始终关注国家的利益,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卫立煌感受到共产党的大度与责任感,恢复自由后,他主动与中共合作,逐渐与周恩来、朱德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在抗日战场上与中共军队协调作战。卫立煌对毛泽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直想亲自见识这位中共领袖是如何激励革命的。
1938年,卫立煌终于有机会前往延安与毛泽东见面。在延安,卫立煌受到热烈欢迎,看到满街的欢迎标语和百姓们的热情,他的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敬意。与毛泽东的首次见面给了卫立煌极大的震撼,毛泽东的平易近人和深刻见解让卫立煌心生敬佩。在长时间的对话中,毛泽东不仅分析了抗日形势,还幽默地通过比喻谈论了与日军作战的策略,令卫立煌受益匪浅。
这次延安之行让卫立煌坚定了与中共合作的决心。回到部队后,他积极支持中共的抗日事业,提供了大量物资,并关注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学习并研究其中的理论。
然而,卫立煌对中共的亲近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1941年,蒋介石指责卫立煌偏袒八路军,并以此为由剥夺了他的职务。1943年,蒋介石将卫立煌调至远征军,派他负责打通滇缅公路,确保西南运输通道。卫立煌最终取得了远征军的胜利。
在1946年,国内局势紧张,卫立煌不愿参与内战,决定前往美国进行军事考察。虽然他表面上是去考察,实际上是想避开内战的纷争。蒋介石几次催促他回国,但卫立煌依旧迟迟未回。最终,蒋介石对卫立煌的态度更加强硬,甚至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
1949年,卫立煌最终选择前往香港。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香港,卫立煌为新中国的诞生感到高兴,并亲笔写下祝贺电报给毛泽东。他在香港并未安宁过日,由于特务的存在,他极少外出。
1955年,周恩来得知卫立煌的想法后,决定将他接回北京。经过一番安排,卫立煌从香港回到广州,并被邀请前往北京与毛泽东见面。在北京,他受到了热情接待,并开始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政协委员。
卫立煌在新中国中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到卫立煌,表示要团结所有有爱国心的民主人士。卫立煌在新中国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1960年,卫立煌因病去世,享年63岁。为了纪念他对国家的贡献,党和政府决定将他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毛泽东亲自送上花圈表示悼念。这一切,都是对卫立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作贡献的最高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