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当有用的东西或人失去了价值,往往会被抛弃。在乱世中,很多人通过战功获得极大的权力,但最终也会因权力而引发变故,甚至导致悲惨的结局。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在他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后,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自己的父亲也退位成了太上皇。又如三国时期的曹操,虽然强大无比,但最终未能取代汉朝,他的儿子曹丕却靠父亲的权力,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历史上,许多名将和权臣都在大权旁落后选择了起义或篡位,权力斗争让他们几乎无一善终。
1. 王翦
提到秦国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白起,因为他在长平之战中屠杀了40万赵军,名声赫赫。但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王翦和白起并列,被称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翦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战争。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准备进攻楚国,他再次想到王翦。这时,王翦要求调动60万兵马,几乎是秦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二。秦始皇一度感到不安,因为如果王翦心生二心,秦国就可能会改变局势。最终,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兵力攻楚,却惨败。无奈之下,秦始皇亲自向王翦道歉,求他出征楚国。王翦最后带领60万大军成功攻占楚国。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权倾一时,于是回国后就选择隐退,放弃了进一步的权力,安度晚年。
2. 韩信
韩信是汉初的三杰之一。年轻时,他曾受到萧何的屈辱,但萧何没有放弃他,最终引荐他投奔刘邦。在刘邦麾下,韩信先后立下赫赫战功,解决了许多困境。韩信屡次征战,屠灭了魏国、代国、赵国等国,最后被封为齐王,掌握了汉朝半数兵力。此时,韩信完全有能力自立为王,甚至背叛刘邦。
然而,韩信并未这么做,他从不贪图权力,只是因为太过自傲,导致最终的悲剧。史记中有一段话,他自信地对刘邦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我可以多多益善。”这样的话,历史上除了韩信没人敢这么说。然而,韩信的傲气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公元前197年,他因密谋反叛被吕后处死。韩信临死前懊悔,感叹自己没听从蒯通的计策,最终被儿女所害,三族被满门抄斩。
3. 郭子仪
唐朝的郭子仪,则是另一种结局。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危机,郭子仪作为一名有着武举背景的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仅收复了河北、河东,还在唐朝最危险的时候,稳住了朝政,延续了唐朝几百年的生命。虽然郭子仪没有像王翦和韩信那样有着滔天的灭国功勋,但他为唐朝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一度位居兵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尽管他权倾朝野,拥有极大的军权,郭子仪从未心生篡位之念。他忠诚于唐皇,哪怕遭遇小人陷害被贬,也没有抱怨。尽管他曾是天下兵马的大元帅,最后也能够心甘情愿地放下兵权,依旧不曾改变对皇帝的忠心。即使在德宗即位后被削权,他也没有任何不满,最后享年81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成为一代名将。
总结
王翦、韩信和郭子仪这三位历史人物,虽然在历史上都曾一度位极人臣,但他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王翦最终隐退,过上了平静的生活;韩信因自负和政治盲目,最终遭遇悲剧;而郭子仪则始终保持忠诚,在权力的巅峰时依然能够放下个人欲望,终老于唐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的诱惑虽大,但如何处置手中的权力,最终决定了个人命运的走向。